行政-图书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    码:
当前位置: 首页>>参考咨询>>职教改革动态>>正文
2017年第2期(总第43期)
2017-06-21 16:24   审核人:

 

1、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的函

2、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

3、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高职教育满意度高于本科

4、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能否终结“裸条”乱象

5、马建斌回应“校园贷”:这是简单的经济纠纷吗?

6、四川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调研报告

7、APEC教育战略行动计划引领亚太地区教育发展

8、“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教育行动

9、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哪

10、探索教学实招让学生有获得感

11、梁耀相:坚守,只为培育良好教学生态

12、严查中职学校学生双重学籍虚假学籍

13、协同管理,高职科研“立起来”

14、高质量的课程是推行学分制的基本要求

15、通识教育的“新作为”

16、795万大学生毕业在即 多地出招护航就业创业

17、各地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有关情况

18、双创时代,互联网创业需要更多“工匠精神”

19、思想教育不枯燥 成都工职院师生一起致青春、忆党史、品川剧

20、创新竞进,技能大赛演绎十届精彩

 

 

 

 

 

 

 

 

 

 

 

 

1、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的函

教职成司函〔2017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经部领导同意,现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供工作中参考。

  附件: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

附件: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

  2017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部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保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香、亮、忙、强、活、特”的要求,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着力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规范和创新继续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支撑力,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打好基础。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

  1.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系统广泛开展重大主题学习宣传,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指导和引导。召开2017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落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各项部署。

  2. 营造喜迎党的十九大的良好氛围。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其他学校和社会开放校园、开放课程、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推动一批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校公布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社区教育发展报告。推动开展全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相关工作。开展职业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继续教育重要政策、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系列宣传活动。

  二、坚持准确定位,提高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精准性。

  3. 围绕国家战略精准施策。研究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制造强国建设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脱贫攻坚,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实施职成教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推进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推进南疆初中毕业生全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推广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校企、校际合作,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实施校企协同“走出去”。

  4. 推动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案》的审议。印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稳定中职招生规模,会同有关司局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落实情况监管。推动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探索推进职业启蒙教育。配合研制国家资历框架。

  三、着力提高质量,强化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5.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程。引导中职学生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广泛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利用各类仪式、典礼、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养。

  6. 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发布新修订的中职语文、历史、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课程标准,组织修订(编写)相应的国家规划教材。修订中职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课程标准。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增补和国控专业设置年度审批。修(制)订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发布一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标准。发布一批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公布一批对接国家重点产业的示范专业点。印发《关于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推动“十三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健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评价和研究机制。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和应用。完善职业院校专业(类)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

  7. 规范职业院校管理。深入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召开职业院校规范管理经验交流会。全面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深入推进试点。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各地开展职业院校办学资质审查。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8.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配合做好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审议。配合推进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组织制订行指委章程,完善教指委组织机构建设。继续指导举办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启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召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会。

  9.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加强与重点国家、国际机构的政策对话与项目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学校、职业培训中心开展双向合作。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和校长出国培训工作。

  五、加强基本建设,夯实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10.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推动各地落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实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的目标。推动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全免学费,逐步扩大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提高补助标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验收。

  11. 推进信息化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学校试点。推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应用。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六、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

  12. 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动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实施职业院校职工继续教育品牌创建计划。开展学习型城市测评工作。召开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座谈会。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做好教育部对口支援县和定点扶贫县工作。

  13. 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规范创新发展。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研究制订加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规范管理的政策文件。指导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推进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关工作。启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项目。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七、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14. 指导职业院校加强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四个合格”目标要求,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党建工作,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指导职业院校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

  15.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一岗双责”,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放管服改革,合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创新。

回到顶部

 

2、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

3月26日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诊断与改进与管办评分离背景下评估的区别体现在8个方面:

一是目标不同。评估是要督促院校按照既定目标、标准的要求,建设一个自上而下、周期性、层级式管理为基本架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系统;诊断和改进,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一个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诊断与改进”的目的是为了高质量地全面达成预定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既定目标,是“定位”“导航”“体检”“矫治”,改进、创新,主要不是为了做价值判断、考核评议。

二是运作动力不同。评估作用下形成的质量管理系统,其运作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行政指令,虽然建成难度比较小,见效快,但是院校容易产生被动应付心理,质量管理容易出现时紧时松、上紧下松现象,持续改进动力不足。诊断与改进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于质量生成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来自于院校内部大大小小“质量改进螺旋”相互激励、牵制的潜在机制。虽然建设难度较大、过程较长,但因为从根本上消除了被动应付、“上紧下撒”的土壤,所以能够形成常态、维持张力落实“三全”、持续改进。

三是标准设置不同。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的组织者设定,同一组织主体组织的同类评估的标准是基本统一的。而且,在同一轮评估周期中维持不变。所以,习惯称之为“既定标准”。诊断和改进的标准由质量主体,也就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制定,因此,在不突破教育部设定底线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院校都可以补充设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并且,可以跟随需求的变化和达成的状态不断修正,甚至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新的目标与标准,使得生成质量的主体始终保持改进提升的激情与张力。故称其为“需求标准”。

四是组织主体不同。评估的组织主体是评估的组织者,可以是利益相关方,也可以是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机构。在实施“管办评分离”之后,不包括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和办学方。而“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是质量的直接创造者,是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对职业教育来说,指的是院校及其举办者。

五是教育行政部门角色不同。在评估中,教育行政部门是组织主体,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员、裁判员”。在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过程中,则起着规划、设计、引导、支持的作用,扮演“指导员,教练员”的角色。

六是指标体系不同。评估的指标体系为的是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依据的标准是既定的、静态的,一般是按照“逐层分解”的模式设计。“诊断与改进”的指标体系是质量生成主体用于诊断、定位、导航的,依据的标准是开放的、动态的,所以必定按“态(现实状态)—里(影响因素)—表(表现指标)”的逻辑展开,更像罗盘、坐标。

七是运行形态不同。评估是为了对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等作出评议和估价。需要事先选定评估节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给出评判的结论。因此,具有项目的性质,注重的是结论;而诊断与改进是是质量生成主体为了找准定位,调整纠偏,持续改进而设计的运行模式,所以是融入工作全程的,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类似于日常的自我保健,注重的是过程。

八是操作方法不同。诊断与改进,强调质量计划与标准的制订,强调广泛采用深度汇谈的方法,强调从源头采集数据,强调过程性数据开发、采集和利用,强调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展现。

总之,“诊断与改进”旨在建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新常态,体现“四变”:

一是服务需求——变自娱自乐为服务需求。坚持以经济社会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引领。树立质量目标、标准不能搞脱离实际需求的闭门造车,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成为某一群体或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越俎代庖。

二是立足自我——变以外部保障为主为以内部保证为主。强调工作与保证同步,承担工作任务必须同时担负质量保证的责任,无一例外。

三是常态“诊改”——将诊断与改进列为一切工作的组成环节,变脉冲式激励为常态化改进,由此激发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并成为工作新常态。

四是“平台”支撑——变回顾总结为实时监控,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环境。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普遍建立和优化升级,使得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成为现实,办真正让人民满意、放心的职业教育。

最后要呼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六月份已经发出,方案研制也已经完成,许多省市和院校非常着急,因为这涉及到明年的工作安排、预算制定等等,都希望方案能够早些下发。

回到顶部

 

 

3、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高职教育满意度高于本科

517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高等教育(本科、高职)各项满意度得分

中央与地方高校满意度比较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十个方面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

学科门类与本科总体满意度指数

专业门类与高职总体满意度指数

雇主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状况

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与人均GDP的关系

 

 

 

开展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是教育部党组总体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积极回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国31个省份教科院所支持下,于20165-6月开展了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本文对这一调查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借鉴了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和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理论,构建了我国高等教育满意度理论模型,具体包括教育总体满意度、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五个维度。依据理论模型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课题组研发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满意度调查和学生背景信息两部分,由68道客观选择题和1道开放题组成,题目设计采用李克特式七点量表,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计算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达到适配合理的标准。数据分析软件采用SmartPLS2.0SPSS19.0,数据结果采用百分制呈现。

调查抽样首先在各省份层面抽取样本学校。按照12%的比例抽取普通高校,对本科或高职院校数量较少的省份,每类抽样学校最少为4所(如果少于4所,则全部入样)。其次,在学校层面抽取样本学生。采用等距抽样方法在每所抽样院校中抽取毕业年级学生140名;对于抽样院校数量少于4所的省份,每所高校抽取毕业年级学生180名。本次调查共有全国350所高校4.89万名学生参加,包括普通本科院校1822.54万名学生,高职院校1682.35万名学生。同时共有2266名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大中小企业雇主参与调查。学生问卷有效样本量44164份,其中本科为22319份,高职为21845份。雇主问卷有效样本量1663份,其中本科为787份,高职为876份。

二、主要结论

1.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9.42分。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为69.25分,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为69.23分,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为67.87分,教育期望值指数为66.45分。

2.高职比本科的满意度略好,各项得分均高于本科。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0.72分,本科教育为68.15分;高职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为70.52分,本科教育为68.00分;高职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为71.01分,本科为67.48分;高职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为71.52分,本科教育为64.31分;高职教育期望值指数为67.81分,本科教育为65.11分。高职均高于本科2个多百分点。

3.中部地区的总体满意度整体偏高,西部地区各项满意度值全面偏低。中部地区有88%的省份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有64%,西部地区仅有25%

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中部地区分别为63%88%75%,东部地区分别为55%45%45%,西部地区则都不高于25%

4.中央高校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地方高校。中央高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2.36分,地方高校为69.13分。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中央高校均高于地方高校;但教育质量满意度方面,中央高校却略低于地方高校,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央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期望值较高,从而导致教育质量满意度相对要低,二是随着大学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和强化研究功能,有可能出现一些研究型大学把学术工作的重点从教学转向研究,从本科教育转向研究生教育,甚至出现弱化本科教育的现象,从而导致本科教育质量满意度不高。

5.经历过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各项教育满意度得分均偏高。如“985”和“211”高校、国家示范性高职的满意度,均高于非此类工程类院校。“985”高校的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3.62分,非“985”高校为67.58分;“211”高校为70.52分,非“211”高校为67.48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73.40分,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70.11分。

6.地处县镇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存在“满意度塌陷”现象。地处县镇的高职院校存在满意度各维度“全面塌陷”。地处县镇高职院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7.71分,低于城市高职院校(71.33分)和农村高职院校(69.94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县镇高职院校分别为68.82分、67.92分和67.87分,而城市高职院校分别为71.98分、70.99分和71.56分,农村高职院校分别为71.79分、70.43分和71.21分,县镇高职院校低于城市高职院校和农村高职院校。

独立学院在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上存在“局部塌陷”。按学校办学类型划分,分为大学、独立学院和学院三类院校。独立学院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5.87分,低于大学(68.57分)和学院(68.04分)。独立学院的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为67.47分,低于大学(67.70分)和学院(68.72分);独立学院的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为66.60分,低于大学(67.46分)和学院(67.77分);独立学院的教育期望值指数为63.65分,低于大学(65.32分)和学院(65.14分)。

7.大学生最满意的十个方面,贫困生资助、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等位列前茅。

综合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在各题目上满意度最高或最低的十个方面,两者存在高度交叉,交叉项即为大学生满意度最高或最低方面。大学生最为满意的方面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

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重视以及政策效力的显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有效资助吗?”调查显示,该题得分80.12,在所有题目中得分最高。说明我国在贫困生资助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今年,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成效不断凸显,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教育公平,也为社会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任课老师的职业精神普遍怎样?”调查显示,该题得分78.92,仅低于贫困生资助,说明受访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认可度高。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有好的教师精神,才能造就好的教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指出,要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简称《双一流总体方案》)也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要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

“学校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讲授实操课的老师多吗?”该题得分为73.16。“总的来说,来自行业企业的老师教学水平高吗?”该题得分为73.92。这两道题目得分都较高,反映出近些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若干意见》强调,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强调,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的校风怎么样?”该题得分76.39,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校风建设认可度高。校风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集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加强校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式。

“学校能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吗?”该题得分为74.50,位居前十位。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关注和保护。《行动计划》指出,校企联合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生责任保险和工伤保险。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的机会多吗?”该题得分为71.07。《行动计划》强调,办好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已成为中国职教界的年度盛会,学生的回答印证了这一点。

8.大学生最不满意的十个方面,课程教学、国际化资源、师生课外互动、参与科研等处于前列。

大学生最不满意的分别是师生课外互动、参与科研、国际化资源、学生参与权、学生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五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学术讲座、学习反馈等方面满意度较低;高职学生对专业适合性的预期、餐饮服务、对高职总体状况的预期、升学机会、社团活动等方面满意度较低。这些方面,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

9.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存在差异。在本科13个学科门类中,艺术学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最高(71.97分),哲学最低(63.93分),各学科门类得分存在差异且统计上显著。

军事学的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得分最高(69.61分),文学最低(63.02分),各学科门类得分存在差异且统计上显著。

休闲保健类、公共管理服务类和农林牧渔类等专业,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最高,教育类、体育健身类和轻纺食品类等专业,总体满意度最低。

休闲保健类专业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得分最高(74.90分),教育类专业最低(67.91分),各专业门类得分存在差异且统计上显著。

10.不同亚群体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满意度存在差异。学生个体因素可以分为学生先赋因素和学生获致因素。学生先赋因素是指学生在上学之前就带有的个体特征,包括人口学特征和家庭背景特征。

男生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女生,但其他维度满意度高于女生。男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69.07,低于女生(69.76分)。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和教育期望值,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男生和女生基本相当。

本省学生的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都高于外省学生。本省学生总体满意度得分为69.86,高于外省学生(68.35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和教育期望值,本省学生得分均高于外省学生。

第一代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都更低。第一代大学生总体满意度得分为69.27,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69.97分),其他各维度情况也类似。

学生获致因素是指在大学就读期间通过个体学习和生活获得的特征。

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都更高。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得分70.65,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67.79分),其他维度情况也类似。

学习努力程度越高的学生,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越高。学习非常不努力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为58.16分,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为78.22分。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生总体满意度越高,其他维度情况类似。

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高等教育各维度满意度越高。学习成绩排名前5%的学生,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2.07;学习成绩排名后20%的学生,总体满意度得分为62.10。学习成绩越好,总体满意度得分越高,其他维度情况类似。

毕业后打算找工作的学生,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最高,其他维度满意度次高。毕业后有打算找工作的学生,总体满意度得分相当且接近70分,毕业后情况待定的学生,总体满意度得分为65,远低于其他三种情况。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和教育期望值方面,毕业后准备自己创业的学生得分最高,毕业后情况待定的学生得分最低。

11.雇主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为61.18分。雇主对本科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0.63分,对高职毕业生为61.74,高职高于本科。雇主满意度最高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分为63.49;最低的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分为57.40;其余分别为大学毕业生岗位技能、学习能力、对企业忠诚度、心理素质、书面表达能力等。

12.各省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与人均GDP呈现阶段性特征。以2015年各省人均GDP为横坐标,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纵坐标,拟合曲线有两个转折点,分别是人均GDP5.5万元和9.5万元左右。这两个节点把各省划分为三个区间,假定分别称之为中低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在中低收入地区,总体满意度随人均GDP增长而增长,我国多数省份和全国平均值位于该区间。中等收入地区,总体满意度随人均GDP增长而下降;而在高收入地区,总体满意度随人均GDP增长而增长。这说明对于我国多数地区而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满意度会有所提升;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的学生教育期望值提高后,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没有相应地提升,从而导致满意度下降;但当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满意度得分转跌为升,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都有了整体改变,满意度也逐渐提高。

三、政策建议

学生满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直接反映了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满意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政策落地落实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狠抓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尤其加强师能建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指出,高校要做到“四个回归”,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培养人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是育人的主渠道。调查发现,“老师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吗”一题得分最低,为60.50。“任课老师与你进行课外交流的时间多吗?任课老师中教学方式特别吸引你的人多吗?任课老师能及时对你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吗”等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都处于得分最低10题之列。这与教师职业精神得到学生高度认可形成鲜明的反差,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转变、教学能力需要提高,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要扩大知名教授给学生上课的机会。知名教授是高校的宝贵资源。杨振宁先生曾表示:“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调查中,“由本校知名教授给你们上课的机会多吗”一题得分62.01,得分第二低。其原因可能是知名教授数量稀缺,也可能是知名教授个体和总体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导致学生接受知识教授教导的机会较少。各校要积极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要扩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机会。科研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大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调查中,“学生参加有组织的课题研究或学术讨论的机会多吗”一题得分较低,为65.64。不过研究型大学得分要高一些,“985”高校得分为69.85,“211”高校得分为67.62,说明研究型大学学术研究氛围和条件要好,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相对要多些。各校要大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争取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2.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学校管理的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是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调查中,“学生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吗”一题得分为63.99。“学生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畅通吗”一题得分为67.02。说明学生对学校管理水平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各校要加强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

3.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校文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选取毕业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目的是为了调查大学生的累积满意度。满意度调查内容涵盖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为提高学生满意度,高校应该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都要树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管理模式。从调查结果来看,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等获致因素表现越好的学生,他们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4.加强行业类高校建设,增强办学特色和学生获得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原有的行业院校在追求综合化、规模化办学中,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都没有得到很好提升。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民族院校学生满意度较高,而师范、政法、林业、理工等院校则满意度较低。师范院校在各维度上基本排倒数第三,林业院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满意度上排倒数第一,政法院校的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教育期望值排倒数第一,理工院校的各维度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几类院校应该对照测评结果,从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和治校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坚持行业办学特色,改善学校人文环境,增强学生获得感。

5.引导帮扶独立学院发展,办出特色创一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水平相对较弱,独立学院也大多为民办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发展环境还不成熟、不完善。独立学院在满意度调查中,总体满意度和多个维度上都低于大学和学院,处于底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满意度,还需兜底独立学院。应健全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办学模式,在强化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内部治理基础上,推动民办学校提高水平。要消除对民办院校的各种歧视政策,坚持与公办院校同等待遇,保障民办院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促进民办院校特色化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教育需求。

回到顶部

 

 

4、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能否终结“裸条”乱象

5月31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能否终结“裸条”乱象

近日,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的新闻接连被报道,“正规军”“开正门”“逆势杀入”等字眼,与负面消息缠身的“校园贷”一同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再次引起舆论场的广泛热议。

时隔8年,对于国有银行重返校园,选择正视大学生群体的资金需求,拿起“校园贷”这个烫手的山芋,网络舆论场的讨论声较为热烈。这一被专业人士称为“堵歪门开正道”之举,能否终结校园贷的种种乱象?

整治“校园贷”在疏不在堵

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率先成为进入“校园贷”的“正规军”后,招商银行也在5月初表示,已做好重返校园的准备。随着国有银行挑起“校园贷”大梁的节奏不断加快,不少在校大学生及业内人士,对其表现出了较大的期待。

中国传媒大学的小蒙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利用国家的规范进行监管,更有利于有需求的学生进行有保障的借贷,并且国有银行提供的借贷,利息低,风险相对低。我认为,校园贷业务在于疏解而不在于堵,这种及时地介入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管理方法。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发文表示,两行“校园贷”产品面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消除大学生们落入网贷高利贷、裸贷等陷阱的后顾之忧;同时,贷款由大学与银行机构共同审核,可提高“校园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学生盲目借贷追求高消费,使大学生“校园贷”始终保持理性行为,避免偿债危机和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国有银行“校园贷”产品充分履行社会责任、诚实无欺,有国家信用作后盾,审批管理规范,控制风险手段较强,对学生信息保护有力,有利于净化“校园贷”市场。

超六成受访学生表示不碰“校园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48名在校大学生,其中也有饱受不良校园贷之痛的当事人。学生们均表示,学校曾多次通过召开大会、发资料、播放视频等方式,在学校内部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及辨别不良校园贷

哈尔滨师范大学大三学生阿南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我们学校安排了各院进行校园贷安全教育,并在校内的校园公众号进行了推送。

淮海工学院大一学生李铭则说:“我们老师在班上给大家讲过贷款利滚利还不起的后果。”

面对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的消息,这48名大学生中,超六成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触碰“校园贷”业务。“作为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还是要远离‘校园贷’”。

银行:不图高利息收入 重在履行社会责任

建行广东省分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王磊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是他们建立校园金融平台的核心思想,而校园贷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服务产品。“银行其实不会依仗这项业务赚取大量利息收入,更多的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和助力学生成长”。

面对舆论场对“校园贷”业务提出应该完全扼杀的看法,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认为,首先应该正视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消费信贷需求,此外更要注重学生的财商教育。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也已超过3700万人。2016年,我国的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已达4524亿元。当学生的超高消费压力为其带来安全隐患时,学校和政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堵歪门开正道,是在资金提供方面为学生提供的一层保护屏障,但仅靠这一方式依旧属于“孤军奋战”。

高校教师建议:设立四级校园贷管理机制

针对大学生借贷消费行为进行深入采访时,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不少学生将借贷来的钱用于谈恋爱、玩游戏、购买较贵重的物品等,仅有少数学生表示接触不良校园贷的原因是为了创业资金周转。

多数同学表示,由于害怕父母指责自己乱消费、高消费,或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钱。而兼职挣钱不仅来钱慢,也较辛苦,于是选择了不良“校园贷”。

在畏惧“校园贷”的情况下,学生们又会向哪些渠道寻求资金?“还是会选择寻求父母的帮助。”大一学生小涛回答道。其实,当初“校园贷”业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抓住了不少学生不愿向父母寻求资金帮助的心理。

淮海工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辅导员卞辉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去认清校园贷、正确选用校园贷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需要我们高校广泛宣传,正确引导,最好能以高校的身份来把正规校园贷规范化、制度化,从高校这一口径来帮助学生选择和办理校园贷,同时,为了厘清其中的多种责任关系,高校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与银行、家长、学生签订好相关的证明或协议,从而形成高校、银行、家长、学生的四级校园贷管理机制,以保证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不仅是帮助青年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是敦促学生群体建立个人信用良好记录的观念。2009年,银监会发文叫停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正是因为学生群体使用信用卡透支现象严重,家长群体成为还款主力军而导致的。如果在政策规划上忽视这一点,那么开源之良举也会变成变相培养贷款不还的行为,在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面对可能会到来的房贷、车贷等,也很可能埋下“老赖”的种子。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唐顺涛 杜明玉 朱立雅)

回到顶部

 

 

5、马建斌回应“校园贷”:这是简单的经济纠纷吗?

5月31日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申宁)“几千块钱短短两年变成两三万,一两万块钱两三年之后变成十几万,这能是简单的经济纠纷吗?”今天下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做客人民网,在回答“校园贷”问题时他表示,很多“校园贷”实际上是利用了学生的年幼,社会经验不丰富这个弱点,采取欺骗手段形成的经济关系。

“校园贷”不是正常的借贷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金融问题

马建斌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文件里明确,法院支持的是贷款年利率24%以内的诉求,法院是支持的,超过年利率36%是不予以支持的。几千块钱,两年变成了2万,远远超过了这个幅度,所以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借贷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金融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把它叫为“校园贷”。实际上来讲“校园贷”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专用的术语,因为任何金融机构、任何的金融产品都不是专门为校园开发的。实际上是一些网络平台、一些民间的贷款机构,针对在校学生所进行的一些贷款,媒体上把它叫做“校园贷”,并且给打了引号。之所以打引号,就说明它是非常不正常的。

马建斌说,虽然说经过我们调研,申请“校园贷”的学生比例非常低,但是影响非常恶劣,性质非常严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个问题轻则会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重则会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从媒体上看到有一个女大学生申请“校园贷”,贷了几万块,结果背负了几十万的债务,最后跳楼自杀。“校园贷”对这些家庭也造成了很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它的社会危害是非常强的。

马建斌同时也表示,现在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正在研究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一两万块钱两三年之后变成十几万,这能是简单的经济纠纷吗?

马建斌在调研中曾发现过这样的情况和案例:一个学生从网络上借贷了一万块钱,两三年之后变成十几万,因为学生不敢跟家里说,靠着自己打工挣钱又还不上,结果被借贷人限制了人身自由。报案以后,地方的公安部门到现场去认为这是经济纠纷。

马建斌表示,表面上看,这好像是因为借贷引起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经济纠纷问题,但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几千块钱短短两年变成两三万,一两万块钱两三年之后变成十几万,这能是简单的经济纠纷吗?

马建斌说,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这些公司在放贷中采取了一些欺骗和敲诈的手段。学生贷一万块钱,他实际上给五千或八千,又同时约定还款日期,如果超过一天以后要收百分之多少违约金,再超过多少天以后要收多少违约金。如果学生违约,打一个催款电话可能要你两百块,派个人上门来催贷,路费、住宿费、补贴都是由学生来承担,所以这样子就由几千块钱变成两三万块钱,由一两万块钱变成十几万块钱。

马建斌表示,这实际上是利用了学生的年幼,社会经验不丰富这个弱点,采取欺骗手段形成的经济关系。还有一些公司用威胁性的语言恐吓孩子,逼着孩子借新还旧,这实际上就带有诈骗性质。

马建斌建议,公安部门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等到演变成恶性事件才引起重视。

现有“校园贷”案例中,没有一例是因为生活费和学费去贷款的

此外,网上还有一种声音,学生为什么要借“校园贷”,是不是我们国家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不够?

对此,马建斌回应说,如果对资助政策了解之后,这种声音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校园贷”发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在本专科阶段。根据我们目前调研的情况,研究生阶段还没有发现“校园贷”的现象。

马建斌表示,在本专科生阶段,我们国家的资助政策做到了“三不愁”:一是入学前不用愁。如果交不起学费,可以申请生源地贷款,本科生八千,研究生一万二。没有路费,我们有新生资助项目,省内500,省外1000。二是入学时不用愁。报到时候如果学校的费用交不起,没有被褥,没有关系——所有高校都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如果有相关的证明,可以证明你家庭的经济情况,入校的时候可以注册入学。学校还提供必备的生活用品,还有短期内的生活费。三是入校后不用愁。如果在家里没有贷款,入校后学校会根据家庭情况确定应该享受什么样的政策,比如首先是国家助学金,分三个档次,4000元、3000元,最低的是2000元。再就是勤工助学,每个月有可以500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400元助学金,基本的生活费全部能解决。如果这个学生学习再刻苦一点,再努力一点,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每年有8000块;他获得了励志奖学金,每年有5000块。

马建斌表示,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所发生的“校园贷”案例里,没有一例是因为生活费、学费问题去贷款的,而是因为超前消费或者有其他需求来进行网络贷款或向私人进行贷款。

回到顶部

 

 

6、四川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调研报告

425来源:四川省诊改专委会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推动四川省高职院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委托课题组,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九所高职院校开展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2016年47日,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印发《关于开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调研的通知》,组建四川省诊改课题组,对省内9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

(一)调研组构成

调研组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校长阎开印教授为组长、成员包括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建超教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登万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辉教授、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学锋教授,以及10所四川省高职院校的教务处负责人(名单见附件1)。其中,调研组成员主要来自省内本科院校1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3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2所和省级培育高职院校1所的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人。

(二)调研内容

1.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建设和运行情况(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内容、运行模式和机制等内容)。

2.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运行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3.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运行遇到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困难。

4.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方向。

5.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形式

4月11日起,调研组连续5天对9所院校开展了调研工作(日程安排见附件2)。调研对象主要是4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和省级培育高职院校各1所。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了解各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状态。通过座谈会,重点了解各院校在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深入探究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中如何有效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如何通过体系运转在校内形成全面质量观,并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

(一)建立各具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

调研的9所院校都经历了第一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或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合格评估。目前,各个学校的工作重心都已经或正在向内涵建设转移。9所院校都展示了自己特有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中设定了监控与评价指标,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

调研组通过分析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我省开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通过第二轮评估的实施,“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各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落实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育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由于高职院校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评估的对象,更是评估的主体,因此,提高了各院校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各高职院校普遍增强了建立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校内教学质量检测和调节机制、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基本确立了办学质量核心指标

调研院校一致认为领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政府经费政策保障、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水平、基本办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科研水平、技术研发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水平、社会声誉、办学特色等均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产生影响。

(三)达成开展专业评估的共识

调研院校探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已尝试开展专业认证建设,部分院校已自行开展内部专业评估探索。调研院校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以行业为组织主体的专业评估,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同时建议,该项工作应慎重推行,可选择部分行业进行小范围试点,取得经验后在逐步展开。

(四)建设诊改数据采集信息平台

调研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得到提高,不少院校建立了“数据平台”定期分析制度。调研院校和调研组成员普遍认为,最好教育厅能牵头建立省级(或“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常态化过程监控机制和平台。

(五)各院校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1.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机制、两个体系”(制度建立机制、育人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监测点与监测标准建设值得借鉴。

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企业质量管理标准体系IS09000引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来,并有十年的运行经验,为各高职院校拟开展类似的体系建设提供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3.川财经职业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对学校质量建设的指导作用,扩展了《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覆盖面,实施学院、系部两级《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与发布制度,并将职称评审、教师个人收入与质量 “双挂钩”。

4.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系室”三级自我约束功能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指标分解、评价方法和工具。

5.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元双轨”和“三个循环能力提升机制”为重点的内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将企业对员工考核模式引入到学校教师考核中,实行分类绩效考核,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保障了教师的工作质量。

6.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引入英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体系,实现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国际认证。学校还购买了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CRP质量管理系统为,并据此构建了“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7.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引入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基于8项大类指标的专业质量评估体系。

8.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构建了基于目标、实施、评价反馈的内部质量保证框架,同时依托信息化管理与完整地组织结构构件了决策、运行、保障、监督、评价反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质量。

9.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二级学院绩效管理、通过督导的目标管理,有效提升了全员的质量意识与督导的主动质量意识,提升了内部质量的再生循环动力。

三、被调研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不少高职院校还没形成较为完整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二)质量标准不完整

质量保障制度虽已初步形成,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展不快,质量标准不完整,只是局部建立。

(三)缺少定量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各学校展现的大多是定性项目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缺少定量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四)持续改进的机制不健全

从已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没有形成可不断改进的闭环,缺少持续改进的机制。

(五)质量保证组织体系不健全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组织机构大多数没有明确,一般都只挂靠在教务处,部分设置在督导处(室),其职责分工都不够明确。

(六)质量保证体系流程不完善

调研院校大多展现的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质量保证流程,更多在各自长期办学历程中自然形成的管理体系,多数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不够系统化科学化。

(七)对诊改的认识不清楚

调研院校大多对诊改的目标和定位认识还不清楚,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和评估工作的差异和不同点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担心重走评估之路,另一方面担心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把握不准造成千校一面的现象。

(八)对自主开展的诊改工作质量和效果存在疑虑

调研院校普遍担心由自主开展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质量标准的确定,管控流程的改进,会因自己聘请的专家水平不够,或因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教育规律把握欠缺,可能会致使诊改工作质量、效果达不到预期。其原因是,有些行业企业专家由院校自己聘请,碍于合作关系,对学校存在的问题不愿揭示,可能会影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度。

四、开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研究和探索

为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科学有效地推进,必须逐步形成符合我省特色的职业教育诊断与改进理论,首先建议在省级层面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予以研究,其次鼓励各院校积极组织相应课题进行探索,并开展省市、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

(二)对全省各高职院校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调研组认为全省各高职院校情况各异,一部分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思路明确,质量体系较完善,另一部分职业院校正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上规模、上质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而还有一些新建和升格上来的院校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体系建制度是当务之急。因此,对全省各高职院校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科学合理的。

分步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首先是学校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要具备最基本的核心要素;其次从核心层教学进行完善;再次是扩展层“教学+育人”;最后是外层“教学+育人+保障”。

分步实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首先是组织开展院校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交流培训与指导,着重解决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问题;其次是研究分析与指导,着重解决质量保证体系下的目标、标准和评价体系问题;再次是推广辐射与指导,着重解决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问题。

“高等教育是一项慢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最忌讳急功近利。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不仅需要敢闯、笃行的精神,更需要慎思、细筹的考虑,有了设想还要实实在在去做、去落实,并且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创新。

五、调研组后期工作安排

调研组成员一致认为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组长阎开印针对调研后的工作安排如下:

阎开印校长总负责,谢亮冯副处长总协调。

第一小组,主要研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和质量标准。成员有刘建超(组长)、李辉、袁继敏、宋超、李雁和曾友州。

第二小组,主要研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组织体系、制度、机制和流程。成员有李登万(组长)、朱超、包宗贤、杨桦和王丽娟。

第三小组,主要研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评价方法与工具,数据采集信息平台。成员有李学锋(组长)、万红、杨莉、饶国清和牛洁。

 

 

四川省高职诊改课题组

2016年422

 回到顶部

 

 

 

7APEC教育战略行动计划引领亚太地区教育发展

5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战略》行动计划研讨会近日在越南河内召开。来自亚太经合组织的17个成员经济体的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代表们围绕行动计划中关于2030年亚太地区教育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起草了该计划的初稿并对其内容达成一致。该行动计划将成为成员经济体实施教育改革的参考基准以及整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的路线图。初稿围绕“素养”“创新”与“就业”三个主题详述了到2030年,亚太教育发展的愿景、目标、检测指标、工具与手段、相关项目及倡议。该计划将于定稿后提交本年度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高官会议审议。

《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是由中国首倡并组织各成员经济体共同制定的亚太地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以来首个教育领域的愿景规划文件。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被第六届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一致通过,并纳入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声明》。根据这一战略,到2030年,亚太经合组织将建成以包容和优质为特色的教育共同体,为可持续性经济增长,以及所有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社会福祉与就业提供支撑。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着眼于提升公民素养、加速创新、提高就业能力的目标,努力推进亚太地区的教育改革。

回到顶部

 

 

 

8、“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教育行动

516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带一路”看教育

    一趟趟中欧班列,打开了中国与欧洲经贸往来的陆路快速通道;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巨轮,往返穿梭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大港口……穿越城市、沙漠、古镇、港口、铁路、工厂,一路西行,中国与世界再一次深情相拥。

    应者云集,全球瞩目。5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联通沿线各国民心的教育交流,正在集中发力,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沿线国家需要什么人才,中国的教育服务就跟到哪里

    来自巴基斯坦的法哈姆,是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到北京理工大学读博的。在导师曹传宝的耐心指导下,跟与他一同来华的其他实验室同学相比,法哈姆发表的高水平文章最多。

    推进留学、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介绍说,教育部一方面大力实施留学行动计划,去年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另一方面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

    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相关重点省份和高校纷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动合作开展留学生项目。

    今年6月,连接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运营在即。这条铁路是肯尼亚近百年来新建的第一条铁路,完全采用中国资金、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

    铁路建成后,运行、维护、管理上的专业人才从哪儿来?负责铁路建设的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决定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启动肯尼亚留学生项目。从去年起,两批共60名肯尼亚学生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开始了为期四年半的学习。

    与北京交通大学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做法相似,相关省份纷纷利用自身的区位及资源优势,先后启动了各具特色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陕西明确将“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额度,从每年450万元大幅提高到1500万元,并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广西2016年招收的东盟国家留学生达到9061人,成为全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海南高校着力挖掘自身优势,为东盟各国培训热带农业、海洋、食品、旅游、经济等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500多人,向东盟国家派出汉语志愿者教师1000人,为东盟国家培训本土汉语教师2000人。

    产业在哪里,教育合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孟什·巴什尔·艾哈迈德虽然并非第一次来中国,但首次以“学生”身份在上海电力学院接受为期3周的系统学习,却让这位孟加拉国国家能源发展委员会主任倍感振奋:“我们国家目前电力十分短缺,到2021年前,将建设8座火力发电站,让全国发电量翻一番,而与中国合作是我们的首选,向中国学习更是我们的必修课。”

    为主动服务“一带一路”,近年来,相关重点省份和高校纷纷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增加留学生人数和覆盖国家数目。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该校中外国际合作办学(“2+2模式)的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500人以上,还开启了与德国的硕士双学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

    甘肃充分发挥甘肃中医药大学在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医药“走出去”。目前,甘肃中医药大学与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法国、摩尔多瓦、匈牙利、马达加斯加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合作设立了8个“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

    广西高校进一步推进与东盟国家院校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院校共有70多个合作项目。

    为推动沿线大学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西安交大牵头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该联盟目前已吸引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入。由兰州大学发起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由最初的8个国家47所高校,增加到亚、欧、非、美洲等25个国家的126所高校。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际教育合作行动!

    即便是远在东北的黑龙江省也不甘落后。1996年,黑龙江省高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分段式合作办学,2002年全面铺开。目前,该省10所高校与俄罗斯10所大学合作举办项目22个,涉及专业17个,年招生规模1590人,黑龙江已经成为全国对俄办学项目最多、招生规模较大的省份。

    记者从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了解到,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928个。一批示范性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落地,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等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此外,境外办学也在稳妥推进。截至去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绝大部分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

    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实现互联互通。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实现学历学位的互认。近年来,教育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达24个。

    哪里有交流和往来,哪里就有语言学习服务

    在泰国曼谷汇煌区拉沙传比色路林林总总的泰语招牌中,夹杂着不少汉语招牌。随着“一带一路”教育和人文交流的迅速发展,“中国热”“汉语热”不断升温。

    事实上,为了满足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对于语言学习的迫切需求,中国启动了一系列教育行动。

    ——一方面,教育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使该校开设的外国语专业在2018年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的全覆盖;云南民族大学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率先在全国综合类院校中开全南亚东南亚国家15个语种专业;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乌尔都语、波兰语等14个语种,计划到2020年实现沿线主要国家语种全覆盖。

    ——另一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等省份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

    截至2016年底,新疆高校已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等六国建成10所孔子学院,下设25个孔子课堂和近百个教学点,注册学员总数已达3.6万余人,近10万人次参与汉语学习和文化体验活动。

    新疆高校相继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高校设立了自治区级的汉语中心,作为培育孔子学院的后备力量。目前,由该区教育厅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资助建设的5个汉语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孔子学院。

    “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项目。2012年至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已在云南连续举办5届,累计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中学生和领队教师到云南参加比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除了要了解对方的语言,更要促进民心的相通。教育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门重点组织开展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为推进民心相亲提供了智力支撑。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刘剑青介绍说,在教育部发布的141项专项研究课题中,有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同时设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覆盖66个沿线国家。

    在促进民心相亲方面,地缘优势不可忽略。内蒙古教育系统加强同蒙古国和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完善同俄、蒙合作机制,加强对俄、蒙教育体制、法律、政策、语言、蒙医蒙药等领域的研究。宁夏则重点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对彼此语言、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合作,加强中阿智库建设。

    许涛说,今后,依托重点省份的“省部共建”,将成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抓手。去年,教育部已完成八省区的签约,今年,教育部进一步与五省一市完成签约,基本实现与主要节点省份签约的全覆盖,基本形成省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提速,有望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教育公共产品

回到顶部

 

 

9、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哪

52来源:《中国教育报》

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和突破点。其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切实要求,对实践教学能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部分高职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仍沿用普通教育式的教学设计,使得本应体现“职教特色”的教学设计沦为“虚无工具”。因此,明晰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变革诉求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梳理出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对于解决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十分必要。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变革诉求

 

彰显特色——高职实践教学变革的关键所在。

 

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学形式进行专业教学,通过在真实情境中教授实践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实践性问题驱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痼疾,和实践教学设备购置昂贵、双师型教师效用难发挥、校企合作遇阻力等,造成了实践教学发展缓慢且薄弱的尴尬处境。

 

合情合理——高职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旨。

 

针对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研究严重匮乏的现象,教师应基于职业教育特定的思维方式,“合情合理”地建构特色型教学设计,将实践教学视为一种情境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持续不断地对其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鼓励学生通过与真实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从旁观者、参与者逐步融为实践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使其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进行实践文化的熏陶和个人身份的建构。

 

实践取向——高职学生学习情境的潜在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教学实践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存储理论知识转向培养职业能力,引发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过渡,实现基于“学”的“教”;教学活动的重心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由此,以教学方法为主导的高职教学变革必然要引发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也从侧面揭示了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学习情境的实践取向性设计。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系统——坚持整体性与有序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设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做到各个教学设计要素的内容整合,以及教学设计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教学设计系统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和有序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和模式化。需要注意的是,有序性并不排斥生成性,因为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环境等都在随时变化,教师必须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结构,甚至是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设计主体——坚持参与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同时,高职实践教学是处在一定实习场所或高仿真情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在互动中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调整教学思路,准确挖掘和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教学智慧生成新的教案,再利用适合新教学活动的策略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内容——坚持情境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于教学知识情境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正确把握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提出适量、适当的劣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和思维解构、分析问题,才能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内容设计,才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探究空间,激发他们自主学 习和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教学——坚持互动性与有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教师设计教学时应从教学的本质出发,把教学过程设计视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实践共同体”,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表现形式的教学共振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此外,还应从学习需要清晰化、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评价精确化等方面着手加强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设计评价——坚持发展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应主张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尊重个体差异存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习得知识的主体精神,并着眼于终身职业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发展性的实践教学评价强调各方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和支持,其多元性的特征为实施教学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即不事先预定标准、划定范围,而依据评价对象的具体特点,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成就。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

 

有效的实践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高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力保证。在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中,紧紧围绕实践性思维的生成,立足于“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对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策略系统及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流程设计,能够发现和解决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它由以下四个阶段构成:

 

前期设计——突出学习差异需求的学习需要分析,以及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需要分析要求高职教师能够根据实践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停靠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实现高职生有意义的学习;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即教师应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而不应追求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体现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原则;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即教师应尽可能了解高职生各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其认知能力、初始知识和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

高职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为真实的情境和活动,以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分析。教师应将“实践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设计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实践性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采取相应的方法保障教学目标系统的正常运转。

 

中期设计——关注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注重合作参与实践的教学策略设计。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指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习场,教师将创设“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比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与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可能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相同,其实践教学知识应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和情境性迁移的要求。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的策略设计,主张通过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比如可以创设师生参与的实践环境,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参与中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则积极引导学生从谋求知识技能到身份确立、文化融合的转变,同时以“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为核心,将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统整,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设计——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效度的重要指针。

教学评价设计强调多元互动的评价理念,关注情境变动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具有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征,是一种注重过程、指向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师生发展、教学改进。实践教学评价必须立足于真实的情境,评价者须依据该情境特征的评价标准,采取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对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深入评价,以适应新的评价情境需求。

 

修改与完善设计——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在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设计,如若目标达成,则实践教学进入下一阶段;如若目标未达成,则需要启动备用设计方案并加以实施;如若达成但还有待修改与完善,则需要进行再分析、再设计,直到达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形态后,加以实施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

回到顶部 

 

 

 

10、探索教学实招让学生有获得感

531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校思政课听课记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潘莉莉的“概论”课,是从学生登上讲台分享时事新闻开始的。

一脸沉稳的龚同学是当天的新闻分享员,跟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台海问题的最新动态,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也自然引出了当天思政课的主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潘莉莉适时地将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抛给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尖锐问题抛给了学生:“台湾有什么必要跟大陆统一呢?”一瞬间,这个略带“挑衅”的问题,引燃了课堂。

讲台后的投影大屏幕开始闪烁,这是学校给思政课配备的智慧课堂系统正在随机抽选答题学生。一声铃响,看见自己的名字被点亮,一名学生立刻站起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国家统一的时候都是国家强大人民安乐的时候。”

“为了和平”“经济发展”“民族特质”……全班学生通过手机提交的答案,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几秒钟时间,智慧课堂系统就把学生答案中的高频词统计生成一张全新的画面。“为了和平”成为本节课中学生的最多选项,“和平”也成为画面中的关键词。

在师生充分互动的基础上,潘莉莉正式进入课程内容的讲述。她分别从文化传统、民族情感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3个层次,阐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从“大一统”意识的由来,到历史上国家分裂与统一时期人民截然不同的命运;从《富春山居图》合璧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从国民党老兵分隔40年的爱情到两岸终于实现“大三通”的历史画面……

课堂结束时,潘莉莉向学生抛出了一道思考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两岸关系关键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如果要推倒两岸‘心墙’,咱们当代大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这一刻,教室里静得可以听见30多颗年轻的心在跳动。潘莉莉寓情于理的讲授,牢牢抓住了每一个学生的心。

 

专家点评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社科司原巡视员徐维凡:

潘莉莉老师的这节课,主题鲜明,观点准确,内容把握有层次。师生互动热烈,学生表现积极,取得这样的效果与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密不可分。

 

课程主题如何从学生们关心的地方切入?教师讲授的理论如何与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故事案例结合起来?教师如何借助智慧课堂系统有效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看出,潘莉莉老师想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把思政课上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思政课课堂要讲道理而不显空洞,密切结合学生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现实困惑,让学生真正在思政课堂上有获得感。思政课育人,取得实效,有赖于广大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适应学生现实需要、让学生有获得感的教学实招。(中国教育报记者 施剑松 采访整理)

回到顶部 

 

 

 

11、梁耀相:坚守,只为培育良好教学生态

5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多数从事过教学督导工作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抓得紧就容易“得罪人”,力度不够又难以见成效。“但凡动了别人的‘奶酪’,工作肯定会有阻力,自然伴随着‘反对声音’。因此,从事督导工作的人不仅要有容人的雅量,更要有自身的教学高度。”梁耀相如此评价自己坚守12年教学督导岗位的工作性质。

梁耀相,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处处长、研究员。在温职院,很多教师可能都不记得梁耀相这个名字了,因为平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梁督”。

    对外人而言,督导工作看似“严苛”,其实梁耀相一直在默默地做着“温情”的工作。一位从企业进入学校的教师,持续帮扶5年才逐渐适应教学;一位在中专时期留下阴影的教师,通过持续3年的结对帮助与心理疏导终于打开心结……凡此种种,从不足为外人道,梁耀相说:“因为放弃一位教师或许只要一下子,而对教师本人可能意味着一辈子;助推教师成长至少要忙碌一阵子,可能还会遭遇种种不解,但对学校添加的是后续发展的‘核动力’。”

    温职院有间看似寻常的监控档案室,里面林立着档案柜,多达27组。记者随手抽取一个档案盒翻看,一份份评课材料清晰地记录着一位教师被听课时的实时教学状态和督导评课结论。

    被评教师8855人次,参评督导17441人次,督导听课35228课时,书面征询学生89245人次,提出书面改进建议30687条……但凡在温职院任过课的教师,哪怕是只教过一学期课的外聘教师,都能在这个档案室里留下印记。截至目前,温职院已为1897位教师建立了个体评课档案,而该院专任教师才500多人。

如今,这些档案俨然成了温职院10多年来教学工作规范化进程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着这所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极致”追求,而这个档案室的建立也花了梁耀相整整12年的时光。“坚守,只为培育良好的教学生态。”梁耀相如是说。

 

    教学督导工作:

 

    不仅是督,更在乎导

 

    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职高和技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在教学管理上往往留有很深的中职印记,特别是合并初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工作也会显得随意。温职院创办之初,也有过这样的尴尬经历。

当时的温职院领导看到问题症结所在,将曾在教务处、科研处、分院以及农村指导员等多个部门和岗位工作过的梁耀相,调到刚刚组建的教学督导处,并向外传递出学院要狠下心来抓教学的信号,试图借助教学督导这个工作载体加强教学过程的督查,进而带动管理走上正轨,助推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经过数年的持续推进,在岗教师逐渐适应了这种“有章法”的氛围,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也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压力,觉得温职院的讲台不好“站”,必须使出“洪荒之力”。于是,认真备课、不断钻研逐渐成了温职院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在梁耀相看来,教学督导并不在于分出孰高孰低,更倾向于创设一种自律氛围,让大家各自停歇的时间略为缩短、自我前行的步伐稍微加快,进而让学生享受更为优良的教学品质,助推教学生态的建立。因此,温职院的教学督导工作,不仅是督,更在乎导,而且有融“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评价—校本激励”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助推体系进行实践保障。

    新教师入职,有校本培训和《新教师读本》,进行方向引领、氛围培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不仅有校本讲座、示范课和《教学督导简报》提供方法借鉴,还要进行个性化结对帮扶,重在问题化解、能力提升。通过多年的努力,温职院逐步形成“研究引领工作方向,实践验证研究成果”的“研究—工作”互推模式,较好地将管理、研究这两件看似不同的事情融为有效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两个方面。

  

  良好教学生态:

 

    研究引领,推进适度

 

    对于教学督导工作,梁耀相早已将其上升为自己的一份事业。他先后主持的11项研究课题都围绕督导工作展开,所设计制定的28项管理制度、32种工作流程、500多种管理表格,就是这些年工作投入的例证;对于学校的发展,12年的工作数据记录着温职院培育教学生态圈的真实轨迹,评课优良率的整体上升、12个观察点的持续趋好、各种巡查数据的不断趋优,就是这些年工作成效的明证。

   “督导工作事关民心向背,只可小幅推进,勿求大幅逆转,给足知识储备、思维转换的时空,唯稳扎稳打方为上策。”言语中透露出梁耀相的独到见解和对这份事业的深厚情感,他说:“学院的良好教学生态,得益于研究引领、推进适度。”

    “研究为先、制度为上、民情为基”,梁耀相在12年教学督导工作中总结出这样一个工作准则。每次工作的推进都要以前期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做到进有说法、退有余地;推进幅度的大小要以大量的前期调研为基础,让教师“踮起脚”就能达到,确保工作能够得以持续推进;凡是遇到文件没有规定的情况,不作类比推定,把一切“优惠”让给教师;遇到教师对课堂评价产生异议时,往往先提供自身教案、课件与板书设计稿给教师查看,然后再谈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以增加沟通的有效性。

    至今,温职院与27个省份的80多所高校进行过督导工作交流,梁耀相受邀作了30多场专题报告,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认为在温职院取到了开展督导工作的“真经”。而梁耀相也收获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4年,由他主持的“高职‘三三’教学督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由他主持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四位一体’校本助推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质量监控:

 

    扩大外延,提升内涵

 

    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其实,温职院在督导过程中一直进行着“教学诊改”,虽叫法不同,却异曲同工。不少来访院校尤其是一些知名院校提出,搞“教学诊改”应该到温职院看一看。

“或许是他们认为我们抓准了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后续改进比较接地气,这也算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同吧。”梁耀相直言,“我们一直没有停步,虽然不是试点学校,却早已启动‘诊改’研究,正在探寻最为适宜的‘诊改’路径与最为有效的‘诊改’方法。”

    对于一些院校在“教学诊改”中感到迷茫与困惑的现象,梁耀相对记者说:“可能是这些院校的前期探究不够深入,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过程不够完善,适应新工作应有的思维转换时空尚显不足。特别是当院校自身尚未将‘外部驱动’内化为‘自觉行动’时,再加上关键问题抓不准或抓不住,自然就会出现求大、求新、求全的局面,势必影响后续工作的推进。倘若远离院校自身的实际需求,简单模仿其他院校的‘诊改’模式却形似神不似,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承受的运行阻力又难以言表,产生纠结与迷茫是自然的。”

   “我们的工作职能已经从教学督导上升为教学质量监控,意味着工作外延进一步扩大了。一方面需要继续做好过往经验的总结与前瞻性的工作研究,确保监控工作建立于原有督导工作之上,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高度示人;另一方面需要着力做好‘教学诊改’,不断提升内涵,探寻最为便捷的实现路径、最为有效的主观能动作用机制,铸就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新范式。”梁耀相对今后的工作充满期待。

   “懂你需要时间,信你需要过程,一切贵在坚持。”这是梁耀相在督导工作中悟出的。

    如今,在温职院,已经可以看到有一群专注良好教学生态圈培育且将之作为自身价值追求的人。

回到顶部 

 

 

 

12、严查中职学校学生双重学籍虚假学籍

329来源:网络

教育部近日发出紧急通知,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立即开展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和资助工作专项治理。严格学籍管理,挤压数据水分,特别是要做好对问题学籍、双重学籍、大龄人群、在籍不在校、以虚假信息注册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的核查工作。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要求,完善本地区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要全面利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籍审核管理,要把网上审核与实地核实相结合,挤压数据水分,查处管理漏洞,提高数据质量。

    通知还要求加强资金监管,规范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资助管理工作,尤其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应助尽助”,坚决禁止骗取财政补助资金或挤占、挪用、截留财政补助资金等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职资助子系统做好中职资助信息化工作,优化资金发放流程,完善集中发放办法,减少资金拨付中间环节,真正做到按月发放,建立结余资金清退制度和程序,实现学生资助的全过程管理及资助资金的精准管理,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准确到校、到人。

对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权力寻租问题,教育部明确,要严肃查处,及时责令整改。对问题学籍、双重学籍、以虚假信息注册学籍等情况以及虚报受助学生人数,套取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除收回套取的财政专项资金外,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依纪依规给予党政纪处分;实行“一案双查”,除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违规学校,要采取通报批评、“黄牌”或“红牌”警告、限制招生等措施。对玩忽职守、监管审核不力的学校主管部门、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

回到顶部

 

 

13、协同管理,高职科研“立起来”

66来源:中国教育报

科研在高职人才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深度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科研强校”“科研立校”的理念已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共识。

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在科研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定位不明确,机构边缘化,激励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在管理过程中,重研究轻管理,重申报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更棘手的是,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教学任务量大,科研时间和精力不足,缺乏崇尚科研的组织文化。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让教师“动起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修的高职院校中青年干部通过研讨交流认为,首先要正确定位高职科研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科研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因此要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扩散。从研究成果和形式来看,高职院校的研究课题横向多于纵向,成果转化多于专利发明,引进吸收消化后的创新多于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高职院校的科研要采用“协同管理”的方式,激发院校活力,促进政行企校联动,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

外部协同管理为高职科研工作搭建合作平台。外部协同管理是高职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多方为技术研发、更新和转换搭建的合作平台,如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校企联盟中心等。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搭建科技园,促进技术转换与协同创新。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金蝶公司合作,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建设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人才培养、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创新创业和企业技术更新搭建共同提升的平台。二是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搭建决策咨询平台。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合作,在学院建立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基地,为市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与决策咨询,开展课题研究,出版研究专著。三是高职院校与行业合作共建检查中心和服务平台。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与日照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共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为全市人民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与日照市渔业系统共同构建技术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为650余家水产养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推广技术成果。高职院校正是通过这些平台,与行业、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持。

内部协同管理为高职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一是科研管理必须与教师分类管理相配套。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主,教师教学任务量大,从事科研时间和精力有限,这主要与高职院校对教师考核单一有关。通过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学校可以改变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教师的做法,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积极性。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方式,将教师分成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公共服务型,按照不同类型设置评价标准。二是科研管理必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联系,专业建设必须围绕地方产业需要。专业带头人和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专业带头人也应该成为该领域的科研骨干。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广西第九大支柱产业——茶叶生产、加工与销售,一方面学校对接茶业产业链,构建中高职茶业专业链,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学校根据不同产茶县的产业特色,帮助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五所职业中专打造特色茶叶专业。在专业建设的引领下,学校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广西茶文化研究院等,为地方茶叶企业提供茶叶新品种繁育推广、有机茶园规划、茶叶栽培、茶叶加工工艺改造、茶叶包装等服务,有效推动广西茶产业的创新发展。三是科研管理必须与绩效分配相结合。绩效分配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杠杆。在绩效分配中,一些高职院校向科研倾斜,采用与分类管理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办法。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规定,每个专业设两个专业/学术带头人指标,每人每月工资中增加10002000元不等的专业带头人补贴。每三年对专业带头人进行重新考评,评价标准包括课题和发表论文等科研指标。

管理措施的协同是高职科研管理的基本思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包括政策制定、项目管理、成果评价等;在管理机制方面,有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各项管理方法和机制需要彼此配合、协同管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是将科研骨干人才引进与科研团队培育相结合。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采用从高水平大学和国外引入博士和专业领军人才的做法。这些高水平人才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科研项目,使学校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团队,科研水平难以持续发展和壮大。二是将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约束和激励如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校将科研工作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通过课题配套经费和奖励发表论文的方式激励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三是将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一些高职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校很早就将科研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十年前就提出“科研立校”的发展理念,学校不仅搭建了校内研究平台,鼓励科研团队建设,还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与荷兰、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开展研究。(作者佛朝晖,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回到顶部

 

 

14、高质量的课程是推行学分制的基本要求

66来源:中国教育报

 

目前正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和学年相结合的“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加强学分制的推进,减轻其对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分依赖,逐步向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过渡,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内容。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学习要求,一般而言从总量上比学年制减少许多,高质量的课程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因此,强化课程管理对完善学分制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分制需要完善的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管理,首先必须加强课程的规范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即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必须与本层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防止一些不成熟甚至有许多错误理论的课程走进课堂。其次,必须加强课程的优化整合,尤其需要按学科进行课程优化整合,形成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防止因人设课和课程间的重复交叉等问题出现。最后,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科发展与专业需要的关系。以专业需要为主,兼顾学科发展需要。课堂教学充分考虑专业需要,课外学习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照顾学科发展。二是教学内容多与少的关系。课堂讲授要少而精,课外学习要博而深。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处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分制需要加强课程自身建设。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能得到学生认可,关键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优秀课程或者称为精品课程,都有着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和一流的教学管理。它集中了本学科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充分展示课程的教学特色,保证教学质量。但优秀课程或者精品课程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经过积极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建成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

摆正课程数量与质量关系。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是实现学分制的必备条件。但是,与其开设许多低质量的选修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了教风与学风的改善,还不如少开些选修课,把更多精力用在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上,待教学条件有了改善再逐渐扩大选修课数量与比例。有人说国外高校的学分制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选修课,其实,作为专业而言,美国高校向学生提供的课程并不太多,只不过他们在专业间与系部间的转换比较容易,所以学生的自由度比我们大。当然,在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把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一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可以给许多学生带来心灵上永久的震撼,所以整合校内外高水平教学资源,通过讲座的形式可以让更多学生受益。

提升课程管理水平与效率。就目前我国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教学资源紧张问题,而是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问题。多数高校的学分制并没有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术氛围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欠缺,教学管理没有把教师与学生的热情引导到教学中来,导致学分的贬值和课程的失范。而实际上,学校教学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比如课程建设,只要条件适中,环境适宜,更多的高质量课程还有待挖掘。

总之,学分制管理的是学分,学生选择的是课程。学分和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学分比较单薄,则管理就会感到乏力或者力不从心。超越学分限制之外的内容则溢出了管理的界限,如此规章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扩大学分内涵,强化学分管理是必须的。另外,如果我们的课程没有质量,缺乏特色,就等于用沙粒建造摩天大楼。完善学分制必须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这两个最基础的部分,围绕这两个要素认真研究,制定详细的管理规范制度,如此才能保障学分制的健康发展。

 回到顶部

 

 

15、通识教育的“新作为”

6月6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及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具备卓越能力、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创业教育的困惑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呈现风起云涌之势,从参与创业的学生数、开设的创业课程数,到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倾向、创业技能的提高,以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等,都可以看到高职创业教育的显著效果。

然而,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培养创业者的数量,而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高职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教育仍显薄弱,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性问题依然突出,人才质量呈现“平均分高、方差小”特征。

具体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不少学校视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普遍拘泥于狭义创业的创业教育,重专业、轻素养,重视实践、技能教育,轻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塑造等往往成为创业教育的盲区。同时,创业教育呈精英化趋势,很多学校关注的仍然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非多数人的普及型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十分有限。

创业教育的本质

我国学者钱颖一在《大学的改革》中指出,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启蒙学生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包括了创造性的精神、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者的素养修养、心理素质等的集合。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十分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如日本的创业教育直接就叫企业家教育。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均强调将创业教育做成全校性的普惠教育,倡导学生将创业精神作为创业必备的“工具”,并由此涌现了一批与不同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如康奈尔大学的“创业精神与化学企业”“设计师的创业精神”“小型企业与法律”等。

创业精神是创业理想产生的原动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无意识、观念模糊的创业必将使创业者无所作为。

通识教育的作为

通识教育是广泛的非专业性教育,是以广博的跨专业的普遍知识为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以及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在世界著名的通识教育理论中,以纽曼为代表的“永恒主义理论”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力开阔眼界、扭转思想观念、培养思维习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理论”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通识教育是持续、终身的教育。我国的“通才教育”思想在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之初就有,20世纪80年代以杨叔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学者开始了通识教育研究,提出文理兼修概念,强调通识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倡导创业教育应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创业教育是其他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等。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渗透着价值、信仰、品格、道德、审美等内涵,通识课程更侧重学生人格和心智的成熟,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发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和信念,将传统的外在“激励”转化为高职学生内在的自我“激励”,使他们不自觉、不系统的创业理想上升为自觉、明晰和稳定的信念,使空谈、幻想变成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创业理想,使一时的冲动变成稳定的信念,将种种心理障碍转化为理智支配的执着追求,包括有效克服创业者个人或组织的狭隘和短视,使高职学生创业者能够坚持初心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真正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责任感的创业者。

如何跳脱狭义创业及就业指标的束缚,从“就业教育”走向真正的“创业教育”,着眼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在创新创业现实与创业精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或许正是通识教育的“新作为”。也就是说,建构以通识教育为指导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及渗透通识理念的教材体系、课程设计等,充分发挥通识教育“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回到顶部

 

 

16795万大学生毕业在即 多地出招护航就业创业

4月19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19日电(记者 张尼)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95万,比上一年又增加30万人。伴随毕业季临近,庞大的学生群体陆续涌入就业市场,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出台举措,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保障。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1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基层岗位吸引力增加

  ——北京拟为大学生村官涨薪 江苏基层就业或有考研加分

  早在去年底,教育部就印发《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要鼓励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工作,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对外公布,明确提出,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规划强调,要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

  与此同时,地方层面也有政策相继出台,不少地方政府在提高基层岗位待遇等方面下了功夫。

  例如,今年,北京明确将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并轨,采取先选拔、后就业的方式选拔400名左右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安排到村任职。出台大学生村官工资增长政策,提高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水平。

  江苏省人社厅此前也下发文件,提出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包括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考研加分、优先录取、学费代偿等优惠政策,对到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县以下事业单位工作的,给予提前转正、高定工资等政策倾斜等。

资料图 记者 金硕 摄1

资料图 记者 金硕 摄

  创业可获更多支持

  ——河南上调求职创业补贴标准

  除了引导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国家层面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创业。

  今年2月,人社部下发通知,提出要综合运用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就业创业服务补贴、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和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本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度聚焦就业创业,提出多项促就业新举措。其中包括支持地方通过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地方政府方面,河南今年将求职创业补贴标准从每人1000元调整为1500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标准从每人200元调整为300元。

  河北省的《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提出,全省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省级创业扶持资金。

  按照规定,河北持《就业创业证》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并持续经营6个月以上的,可向创业所在地人社部门申请一次性创业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5000元。

  湖北去年也曾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依照此前政策,在校大学生和毕业3年内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和创办小微企业的,除限制行业外,免收3年属于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资料图 崔嘉跃 摄1

资料图 崔嘉跃 摄

  寒门子弟就业有帮扶

  ——海南发放一次性补助1500元 辽宁启动专场网络招聘会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家庭困难学生一直是促就业政策的重点倾斜对象,今年也不例外。包括海南、陕西、辽宁等在内的多地均出台了具体措施,保障寒门子弟就业。

  例如,海南此前启动了2017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

  今年该省求职创业补贴的发放对象为:有就业愿望的普通高等院校、技师学院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特殊教育学校中的2017年应届毕业生,需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条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残疾,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贫困家庭(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户)

  根据规定,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可享受1500/人的一次性补助。

  陕西省教育厅也下发通知,要求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施100%的帮扶,对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帮扶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该省要求,各高校要协助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结合自身实际,设立一定额度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扩大补贴范围。

  另外,还有些地区专门针对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开设了专场招聘会。

  例如,本月10日,为期一个月的2017年辽宁省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会拉开序幕。其间,该省内外千余家企业将参会,提供岗位需求近万个,涵盖多个领域。

回到顶部 

 

 

17、各地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有关情况

528来源:教育新闻新华网

职业教育活动周是201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除了全国搞一个总启动仪式外,主要在各地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宣传与服务活动,有的地方还搞了职业教育宣传月。从前两届举办情况来看,是越办越好、越来越有影响力。

一是开放校园,把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群众请到我们的职业院校,来体验职业教育、观摩教育教学活动、亲身感受职业院校育人环境,比如说,去年北京的一百多所职业院校在时长一个月的职业教育宣传月中,向社会、向中小学生敞开校门,举办各式各样的宣传体验活动;

今年各地都做了充分准备,组织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上海市继续开展职业体验日,网上报名,秒杀,非常受欢迎、火爆!四川省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作工匠精神 极致追求专题报告;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等16所职业院校开展无人机操作、3D模拟导游体验、咖啡制作等60多项职业体验活动。

第二个是开放赛场,今年我们在20个省市区举办80多项技能大赛。普通教育有高考(精品课)、职业教育有大赛。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赛期间,各赛区都邀请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来到赛场进行观摩、体验,培育孩子们的职业兴趣,发现他们的职业喜好,做一些与职业启蒙相关的体验与展示活动。在此次天津主赛区,还将同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现代职业教育鲁班工坊国际活动、脱贫攻坚 职教帮扶协同创新发展论坛、中国制造2025”现代职业教育 装备制造业产教对接会、全国大赛获奖选手就业洽谈会、精彩十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参观活动等。欢迎记者朋友们前往。

四个开放中的第三个开放是企业开放,我们发动行业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组织的作用,发动国家和地方龙头骨干企业面向职业院校师生、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社区群众,开辟通道或展区开展工作现场体验观摩活动,介绍产业发展前景和生产流程、展示工匠、技能大师的技艺绝活,展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前景等。去年天津就有35家企业开放了自己的工厂,大家可以看厂区展览、看厂区生产流程,感受现代化生产过程的严谨和规范,引导广大群众尊重劳动。新疆的57家企业接待了近3000人次现场体验观摩活动。今年交通运输行指委已经部署了各企业委员,要面向交通运输职业院校的师生开展工作现场体验观摩活动。又比如山东省的活动周开幕式放在青岛举办,开幕式上将为青岛市首批职业教育体验基地授牌。

第四个开放是院所。我们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与中职校长联席会议等单位将围绕今年活动周主题共筑职教梦 喜迎十九大,通过举办论坛、讨论、展览、研讨会等形式,面向社会充分展示职业教育的历程、成果和展望(过去、今天和未来)。今年适逢中华职业教育社建社一百周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将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博览会暨中华职业教育社百年历史图片展;四川省将开展中国职教质量万里行四川行活动;又比如,青海省以巡回演讲的方式举办现代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论坛。

活动周设计了四个开放,还有一个走进,这就是走进社区,前两次,我们称之为服务社会,意思一样,就是要用我们职业教育的成果和师生们掌握的技术技能为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来检验我们所学技术技能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向社会介绍、展示我们的职业教育都能做些什么,让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我们的职业教育、从而增强理解,最终达到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

通过走进社区开展服务与宣传,也可以把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送到县、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主战场。还与普通中学密切联系,共同开发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和活动项目,使得中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参与情况将纳入普通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去年河南省在郑州的绿城广场举行为民服务活动,展示和服务的内容小到美甲化装,大到智能家居、汽车维修,展示和服务项目很多,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长春市近40所职业院校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汽车维修与保养、家用电器维护、健康指导、礼仪训练、广场舞表演、园艺插花制作等活动。今年,北京东城区教委每周定期在东四等8个街道的社区开设花艺、旅游英语(精品课)等近40门课程。天津市教委将给每一位中小学印发一个有关在津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小册子指导,引导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大赛,去体验职业,每参与一项,将在小册子上记实性记录下来,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方面。还有大连市将组织优质职业学校深入到信息比较闭塞的偏远农村地区进行现场宣传,向农村地区家长和考生介绍大连职业教育就读、资助、学习、升学、就业等情况。

回到顶部

 

 

18、双创时代,互联网创业需要更多“工匠精神”

6月4日来源: 中国网 中国青年网

  双创时代,互联网创业频生“泡沫”

  自领导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双创”一词已经持续走红了近三个年头。三年间,“双创”以锐意进取的姿态,担负起了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新引擎”的重任,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双创”的大背景下,创业者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前赴后继的投入这场史无前例的创业浪潮之中,其中也不乏“为了创业而创业”的盲目跟风。随着“双创”的不断深入,“创业泡沫”也渐渐浮出了水面,而曾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创业领域,则成了“创业泡沫”的“重灾区”。

  “互联网创业者80%是泡沫。”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公开表示,“在互联网大潮的过程中有好多泡沫,甚至有很多荒唐的、不符合逻辑的事情,也在鱼龙混杂的往下做了。互联网创业的人都比较年轻,他们的商业经验,对市场经济背后规律的认识都不是特别足。”

  在“全民创业”的两三年间,涌现出了不少迅速爆红又快速衰败的“现象级”企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魔漫相机、足迹、超级课程表等等。这些企业曾经红极一时,现在却已销声匿迹。许多投身互联网创业的创业者只津津乐道那些神话般的成功案例,却忽视了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只有少数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可以拿到B轮融资,绝大多数的项目都倒在了B轮融资之前。有数据统计,在2016年,只有不足三成的创业项目获得了B轮融资。即便B轮融资成功的项目,能够笑着走到最后的也是极少数。在投融界,甚至流传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的死亡魔咒。

  互联网创业的“泡沫”从哪里来?

  探究互联网创业“泡沫”的根源,虽然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原因,竟然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浮躁”。 浮躁,可以说是倒下了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通病。

  从创业者这一方面来看,部分创业者在投身创业大潮之前,并不熟悉市场,也没有经过严谨审慎的市场调研,只是一拍脑门想到了个自认为有市场需求的点子,或者在用户的表面诉求中看到了商机,便匆忙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却不知,这样的市场需求其实是“伪需求”,抓住的仅仅是用户的“痒点”,并没有切入用户的真实“痛点”,这种冲动型创业,完全禁不起市场的考验。上门理发、上门美甲之类O2O模式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且,所有的创业企业,都必须要直面盈利模式这一难关。创业,归根结底是要以盈利为目的,不能盈利的企业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现实是,不少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在创业之初,没有确立起清晰的盈利模式,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如何盈利的问题。没有禁得起推敲的商业模式,即便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也终归是“现象级”产品,难逃失败的厄运。像风靡一时的脸萌,曾经坐拥数千万用户,但直到热潮退去用户流失,始终都没有拿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更有些创业者创业的目的就不纯粹,仅仅是想要“一夜暴富”。为了吸引投资,画大饼、讲故事,向投资人描绘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热衷于炒作噱头、宣传造势,却根本不在优化产品上下文章。更有甚者,为了使自己的数据更加吸引眼球,不惜通过购买流量等手段,采用数据造假的方式来欺骗忽悠投资人。这种建在沙滩上的城堡,注定难以长久,而且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掠夺那些本应属于踏实做实事的企业的机会。

  另外从投资人这一方面来看,有些时候,资本为了获得最大的投资价值,不惜杀鸡取卵,打破创业企业原本的长远规划,要求创业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变现,为创业项目增加所谓的“亮点”,或者盲目扩张并购,将企业吹成一只膨胀的气球。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揠苗助长只能加速企业的枯萎。创业企业体量大了,估值高了,资本自可以寻找“接盘侠”,通过上市实现套现,创业企业则成了资本逐利过程中的牺牲品。这种资本的绑架,葬送掉了不少原本极具潜力的明星公司。

  可以说,浮躁使得互联网创业领域形成了“创业、失败、再创业、再失败”的怪圈。值得警惕的是,创业生态圈中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些浮躁催生出的泡沫,正在消耗着有限的资源,侵蚀“双创”改革带给真正创业者的红利。

  互联网创业泡沫泛滥下的清流——“工匠精神”

  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之中,有昙花一现、华而不实的泡沫,自然也有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创业者。譬如家园网,这是一家定位于一站式家庭O2O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创业企业,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自筹资金潜心发展,并明确表示,家园网盈利之日,才是开始融资之时。对此,家园网董事长杨波解释:“家园网在盈利之前绝不融资,主要还是因为家园网确立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可靠的商业模式,我们对这种商业模式有着绝对的自信,我们要把这种商业模式完美的演绎出来,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用户负责,也是对投资人负责,更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再譬如猪八戒网凭借着周到细致的服务,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服务众包平台;数字联盟通过潜心提升技术与团队,保持着行业领先的趋势。这些把自身产品视为生命,不惜耗尽所有心血打磨产品的互联网创业企业体现出的,便是当下的互联网创业领域,最为匮乏却最为重要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是坚定执着、沉稳踏实的态度,是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勇气,是将自己的产品做到最好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应当看到,在所有成功的创业者身上,无一不具备这种“工匠气质”。

  互联网创业呼唤更多的“工匠精神”

  目前互联网创业领域存在着不少的美轮美奂的泡沫,但是这些浮华不实的泡沫终将会被市场无情的戳破。应该说,创业风潮之中,出现泡沫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面对泡沫,要引起足够的反思。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创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互联网创业,需要更多的创新意识,需要更多的理智思考,需要更多的“工匠精神”。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稳扎稳打,专注于自己的产品,不为外物所动,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双创”这个黄金时代之中抓住机遇,成为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来的熠熠生辉的金子。

原标题:双创时代,互联网创业需要更多“工匠精神”

回到顶部

 

 

19、思想教育不枯燥 成都工职院师生一起致青春、忆党史、品川剧

65 来源:网络

五月,青年们的五月,伴着青春浓浓的热情,汗水渗进耕耘的泥土,心血浇灌梦想的花朵。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该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主题党日系列活动的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重要精神,培育和践行学院“一训三风”,师生们一起致青春、忆党史、品川剧,让全体师生在历史的感召、文化的熏染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交流思想、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作用。

传承中华文化 激扬青春梦想

5月19日下午,财经管理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党员以“致青春、致亲情、致家乡、致祖国、再致青春”五个篇章,将一场师生荐读活动生动串联,开启五月主题党日系列活动序幕。正值青春的学子要怎样努力和拼搏才能实现一生只有一次的无悔青春?李鸿雁老师推荐白岩松所著《万事尽头,终将如意》,鼓励学生积极开拓视野、勇于挑战拼搏;饱含情感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表达了亲情的极致和父母永恒不变之爱,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是朱文峰老师给予同学们的谆谆教诲;“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蒲宏老师用古诗词、茶文化深度诠释人文成都,源远流长的天府文化唤醒了每一位师生骨子里的家乡情怀;马伟老师推荐抗战纪实文学《精卫填海》,呈现一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国运千均重,匹夫岂无责?莘莘学子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传递小爱、汇聚大爱;党总支委员战秀云老师带来五四小故事,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学生寄语,深切表达了财经管理学院对同学们的殷殷希望。

党史照我心 永远跟党走

5月23日下午,由财经管理学院和学生工作处(团委)联合主办的《感悟党的历史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思政讲座在学院报告厅圆满举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成养信教授受邀到院主讲。成养信教授用他丰富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知识及教学工作经验,分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党史党情予以分析梳理,让现场的300余名师生深刻认知“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是一部英勇无畏的奋斗牺牲的历史、是一部不断用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历史、是一部在不断纠错中曲折前进的历史、是一部青年人大有作为的历史。”

传承古蜀文明 弘扬天府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内容,川剧作为典型的天府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优良的文化内涵。524日下午,在成工职院关工委的支持下,财经管理学院邀请罗传普副教授举办《川剧艺术》专题讲座,让全院100余名学生深入感受川剧艺术中的‘忠、孝、礼、义、信’等优良传统文化,提升艺术品味,促进道德修为,在同学们的心中植入“修身明理”、“尚善尚美”价值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得以深化。

回到顶部 

 

 

20、创新竞进,技能大赛演绎十届精彩

58来源:网络

 

 

 

 

    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58日至69日在天津主赛区和19个分赛区举行。图为选手参加高职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比赛。 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日前在天津隆重开幕,85个赛项的参赛选手们正在天津主赛区和19个分赛区紧张角逐。20086月首届大赛在天津的成功举办,开启了职业教育全国技能竞赛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十届大赛的不平凡历程,成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缩影和窗口,铸造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亮丽品牌。

    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设计

    2005年,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落户天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议定,将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试验区的重要建设内容,开启了试点先行、创新设计、全面推开的大赛制度构建之路。

    随后,国家在发布的一系列职业教育重要文件中,将技能竞赛置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其制度设计,确保规范运行。如今,国务院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和职业院校协同并进、联合办赛的机制已形成,由大赛组委会、执委会、赛区组织机构、赛项组织机构和承办院校构成的大赛工作体系的全套制度得以构建,赛项申报与遴选、参赛资格、组队方式、比赛奖励、分赛区设置等制度确立并不断完善,各种监督保障制度也日益健全。可以说,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历届大赛的“精彩、专业、安全、廉洁、公平、公正”。

    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制度设计,大赛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推进国家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构建

    国务院批准天津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永久主赛场,结束了技能竞赛断续办、分散办、随机办的状况,开启了技能竞赛连续办、集中办、规范办的历程。

    自2012年起,大赛在天津主赛场以外增设分赛区,以充分发挥分赛区和承办院校所在地的产业、职教资源和政策优势,使大赛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伴随主—分赛区格局的建立,国家级大赛组织体系、地方竞赛组织体系和学校竞赛组织体系逐渐形成,构成覆盖全国、逐级组织的竞赛框架。

    全国大赛带动了省赛,促进了校赛,形成了“校校有比赛,省省有竞赛,国家有大赛”的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大赛比赛地点也从2008年的一个发展到2017年的20个,承办学校从2008年的10个发展到2017年的65个。由此形成的辐射网络使每所职业院校的每位师生都成为竞赛体系的精确节点,“人人都参与、专业大覆盖、层层有选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金字塔工程”已然成型。

    用德技并重精神培育大国工匠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助推器”,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优质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2014年,“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荣获国家级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唯一的特等奖。

    德育是大赛之魂,倡导“德技并修”的技能竞赛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持培育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大国工匠是大赛一以贯之的核心。大赛90%以上的赛项将职业素养纳入考核,从2013年起,50%以上的赛项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因之增加了有力抓手。从2009年开始,每届大赛期间都会举办德育活动,成为大赛期间的亮丽风景,为孕育大国工匠筑底发力。

    今年58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天津亲切接见十位在往届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了解了他们在岗位上的杰出贡献,欣慰地赞叹是大赛培育了大国工匠!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能力

    2017.6.6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赛“行业牵头,企业参与”的组织机制使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得到深度扩展。赛项设置紧贴产业需求,与国家产业发展结构相匹配——现代服务业赛项比重稳步提升,占到一半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项占三成左右;现代农业、制造业赛项更加关注产业升级方向。竞赛内容密切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实际,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审定赛项规程,确保了大赛能够更好地引导职业教育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需求。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移动互联应用软件开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赛项体现新产业、新技能、新业态的变化;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电子商务技能、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风光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赛项则适应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

    2016年9月完成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评报告》指出,80%以上的赛项有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参与,产业最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人才需求标准引入大赛,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力地支撑着和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

    据初步统计,十届大赛,共有超过500万的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了各类技能大赛。其中,参加全国大赛的选手超过7万人,获奖选手超过5万人,他们已经成为技术技能大军中的核心和骨干。

    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职教品牌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要职业教育加快国际化,服务于国际产能合作。大赛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参与度与影响力,伴随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有效地提升输入国的技能积累水平。

    从2009年开始,大赛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际竞赛选手、国际著名会展集团参与,8年间观摩大赛的各国职业教育相关人士已达5000余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国际挑战赛已成功举办6届;国际化专业教学成果交流赛举办4届;电脑鼠走迷宫(IEEE)国际邀请赛举办2届;大赛教学资源《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双语教材,成为东盟国家技能竞赛和教学培训的重要支撑;大赛期间,举办国际研讨会、“国赛”对接“世赛”研讨会等已经常态化。今年大赛期间,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国际联盟在天津成立,中泰职业教育活动周暨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等活动同期举行,多国政府官员、主管部门、院校代表和学生参与感受中国大赛。

    大赛注重“请进来”的同时,更重视将大赛优秀成果“输出去”。由天津职业院校牵头设计的大赛赛项、竞赛装备、教材资源成为东盟十国技能大赛的指定赛项,竞赛的标准、装备、教材率先走出国门;经过泰国“鲁班工坊”自动化装备训练的泰国大城学院师生代表队在去年的第十一届东盟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中国职业教育大赛的“软实力”叫响海外。

    今年58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中心在天津正式揭牌成立,大赛资源转化的国家机制正式建立,今后,“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成效将更加显著。(作者吕景泉系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米靖系天津市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入馆指南 更多>>
· 2013年第1期(总...
· 2013年第2期(总...
· 2013年第3期(总...
· 2013年第4期(总...
· 2014年第2期(总...
  常见问题 更多>>
· 2013年第1期(总...
· 2013年第2期(总...
· 2013年第3期(总...
· 2013年第4期(总...
· 2014年第2期(总...
· 2014年第3期(总...
  网站导航
党办院办 | 教务处 | 学工部
后勤处 | 人事处 | 招生就业处
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 四川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 清华大学图书馆
 
 
 首页 | 部门概况 | 新闻动态 | 图书馆服务 | 信息化服务 | 电子资源 | 信息检索 | 参考咨询 | 学院首页 

版权所有©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6284号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电话:0832-25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