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咨询 >> 职教改革动态 >> 正文

2017年第3期(总第44期)

2017年10月30日 11:23  点击:[]

2017年第3期(总第44期)

1习近平:全方位践行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
2
、全国多所高校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

3人社部要求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
4
加快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5、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哪

6找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位

7、看百所示范高职,谁更声名远播

8、“综合型”这条路高职也能走但不会都走

9、克服思维惯性,激发诊改原动力

10、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1、四川:到2020年建5所国际可比水平高职院校

12、网信办:互联网群主应履行管理责任

13、寻找双创教育新“脉动”

14、教育部: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专职辅导员

15、教师对讲台要有敬畏意识

16、大学生创业比例平稳上升

17、如何看待境外技能实习

18、破解制造业瓶颈:“精准培养”技工人才

19、志愿服务条例121日起施行

20、“互联网+课程”要做到三个融合

21、大数据精准识别“隐性贫困”

22、《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显示:严肃阅读回归

23、高校"爆款"性教育课5秒被抢光

 

 

 

 

 

 

 

 

 

 

 

 

 

 

 

 

 

 

 

 

                    1习近平:全方位践行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
                        20171014日来源:央广网
    1013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技能组织全体成员大会一致决定,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上海举办。当地时间13日下午,在大会确定上海取得举办权前,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达对上海市举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坚定支持,承诺上海一定能为世界奉献一届富有新意、影响深远的世界技能大赛。习近平指出,中国政府高度赞赏世界技能组织的发展宗旨,愿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继续为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政府将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全方位践行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新华社)

 

 

2、全国多所高校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

                               2017817
   
近日,中纪委网站集中公布了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中29所中管高校党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记者注意到,多所中管高校的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均提到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其工作范畴包括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等。目前部分高校设立的党委教师工作部采用与原有主管人事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此外,有其他高校在宣布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的同时,还披露了成立背景。上海建桥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决定成立教师工作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统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管理服务。(上海报业)

 

 

3人社部要求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
2017107
    
记者28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人社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据介绍,人社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技能脱贫培训等,帮助其掌握就业创业的专项技能,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培训后就业创业率力争达到90%以上。(新华社)

 

4加快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刘延东在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20171010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华社北京10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刘延东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亿万人民提供了更好更公平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刘延东强调,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扎根中国大地,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方向引领、立德树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紧扣公平和质量,深化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水平,为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高考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建设科教强国、制造强国打牢人才根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哪

201752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和突破点。其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切实要求,对实践教学能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部分高职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仍沿用普通教育式的教学设计,使得本应体现“职教特色”的教学设计沦为“虚无工具”。因此,明晰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变革诉求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梳理出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对于解决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十分必要。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变革诉求

彰显特色——高职实践教学变革的关键所在。

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学形式进行专业教学,通过在真实情境中教授实践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实践性问题驱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痼疾,和实践教学设备购置昂贵、双师型教师效用难发挥、校企合作遇阻力等,造成了实践教学发展缓慢且薄弱的尴尬处境。

合情合理——高职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旨。

针对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研究严重匮乏的现象,教师应基于职业教育特定的思维方式,“合情合理”地建构特色型教学设计,将实践教学视为一种情境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持续不断地对其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鼓励学生通过与真实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从旁观者、参与者逐步融为实践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使其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进行实践文化的熏陶和个人身份的建构。

实践取向——高职学生学习情境的潜在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教学实践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存储理论知识转向培养职业能力,引发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过渡,实现基于“学”的“教”;教学活动的重心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由此,以教学方法为主导的高职教学变革必然要引发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也从侧面揭示了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学习情境的实践取向性设计。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系统——坚持整体性与有序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设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做到各个教学设计要素的内容整合,以及教学设计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教学设计系统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和有序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和模式化。需要注意的是,有序性并不排斥生成性,因为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环境等都在随时变化,教师必须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结构,甚至是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设计主体——坚持参与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同时,高职实践教学是处在一定实习场所或高仿真情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在互动中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调整教学思路,准确挖掘和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教学智慧生成新的教案,再利用适合新教学活动的策略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内容——坚持情境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于教学知识情境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正确把握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提出适量、适当的劣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和思维解构、分析问题,才能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内容设计,才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探究空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教学——坚持互动性与有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教师设计教学时应从教学的本质出发,把教学过程设计视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实践共同体”,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表现形式的教学共振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此外,还应从学习需要清晰化、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评价精确化等方面着手加强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设计评价——坚持发展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应主张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尊重个体差异存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习得知识的主体精神,并着眼于终身职业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发展性的实践教学评价强调各方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和支持,其多元性的特征为实施教学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即不事先预定标准、划定范围,而依据评价对象的具体特点,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成就。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

有效的实践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高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力保证。在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中,紧紧围绕实践性思维的生成,立足于“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对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策略系统及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流程设计,能够发现和解决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它由以下四个阶段构成:

前期设计——突出学习差异需求的学习需要分析,以及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需要分析要求高职教师能够根据实践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停靠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实现高职生有意义的学习;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即教师应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而不应追求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体现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原则;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即教师应尽可能了解高职生各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其认知能力、初始知识和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

高职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为真实的情境和活动,以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分析。教师应将“实践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设计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实践性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采取相应的方法保障教学目标系统的正常运转。

中期设计——关注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注重合作参与实践的教学策略设计。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指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习场,教师将创设“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比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与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可能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相同,其实践教学知识应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和情境性迁移的要求。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的策略设计,主张通过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比如可以创设师生参与的实践环境,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参与中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则积极引导学生从谋求知识技能到身份确立、文化融合的转变,同时以“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为核心,将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统整,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设计——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效度的重要指针。

教学评价设计强调多元互动的评价理念,关注情境变动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具有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征,是一种注重过程、指向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师生发展、教学改进。实践教学评价必须立足于真实的情境,评价者须依据该情境特征的评价标准,采取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对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深入评价,以适应新的评价情境需求。

修改与完善设计——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在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设计,如若目标达成,则实践教学进入下一阶段;如若目标未达成,则需要启动备用设计方案并加以实施;如若达成但还有待修改与完善,则需要进行再分析、再设计,直到达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形态后,加以实施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

(作者:张俊生 周永平,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6找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位

201791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作为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的高职院校,如何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构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模式,以区别于研究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破解生态位重叠,精准定位双创教育,实现层次分离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落实,仅靠模仿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实验实训创业基地等是远远不够的,其组织模式的趋同,教育模式的相似,只会造成双创教育生态位的重叠。双创教育模式要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需要精准定位双创教育,实现层次分离。

    如何精准定位双创教育?首先,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要凸显应用性、区域性、职业性,更加关注用知识和技能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强调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其次,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比较,具备创业认知优势。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创业意向、创业环境认可度、创业期望、家庭支持程度等方面都高于普通本科学生。

    基于此,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应融入“应用”“区域”“职业”等元素,围绕学生特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从而打造能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双创教育,实现与中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的有机衔接。

    消解生态位失衡,优化双创教育要素,实现错位生存

    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之间要实现双创教育的错位生存,离不开高职院校内外部各要素、各部门的综合作用。要走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失衡的困境,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优化重组各要素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教学、教辅、科研等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各司其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教师发展定位等都应该聚焦,并围绕双创教育开展工作,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高职院校要处理好内外关系,统筹政府、地方企业、院校和学生等各参与主体的资源,适当引进竞争因子,有限地、分层次、分环节地参与到双创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目标协同,共同致力于双创人才培养、高职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以高职学生为主体,高职院校为主导,政府助推,地方企业合作竞争,彼此之间协商沟通、竞争合作的机制,构建政府+地方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教育格局,保证参与主体的多元协同。

    化解“态”“势”分裂,推进教育开放创新,实现动态进化

    从生态系统进化角度看,创新所需要的生态要素必须以动态方式发展,不断作用、联系、变化甚至进化,才能达到创新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生态位有“态”“势”分裂之说。所谓高职院校生态位的“态”是指原有的高职内外部开展双创教育状况,“势”是指现有的政策、资金、人力、环境等变化和现行双创教育的外部影响力等。显然这种“态”“势”分裂,以及割裂彼此之间联系的现状必须打破。要打破这种现状,就需要注重开放,并努力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生态位。

    高职院校以开放的姿态推进双创教育,这就要求,在立足国情、省情、区情的前提下,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的“态”“势”情况,并兼顾过去、现在、未来,考虑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加强与周边高校、区域、省份、地区、国家的联系,相互交流,“态”“势”结合实现双创教育模式的动态发展。

    营造生态位环境,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保障有位有为

    保障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有位有为”,离不开良好生态位环境的营造。基于政策环境,需要构建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领导管理、制度落实、经费投入、平台搭建、课程教学的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印发后,各地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如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和指导支持,完善“双创教育”政策体系,使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实施有了良好的政策土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领导管理方面,各部门核心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并参与其中;在制度落实方面,要制定出台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双创教育;在经费投入方面,要多渠道吸纳资金,完善双创教育的经费管理机制;在平台搭建方面,要虚(互联网交流平台和空间)实(科技园、双创空间建筑物)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要设置分层分类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贯穿双创人才培养过程始末,满足每一个学生双创需求。

    总之,只有构建集组织、经费、空间、内容、人员的保障机制并使之形成一体化系统,形成良好生态位环境,才能落实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精准定位”“恰当宽度”“态势结合”,才能保障生态位的“有位有为”。

 

 

7、看百所示范高职,谁更声名远播

2017614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发布了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媒体传播力报告。报告显示,百所高职院校之间媒体传播力差距较大,得分最高的为100分,得分最低的仅为15.3分,60分以上的仅29所,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内容详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今年5月出版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影响力报告》)。

    指标设计

    既抓取媒体报道,也关注自媒体传播

    据课题组介绍,高职院校媒体传播力主要通过3个一级指标来反映,分别为:学校自身传播建设、媒体报道情况和自媒体提及情况。其中,学校自身传播建设反映学校的主动传播意识和主动传播的实施情况,占30分;媒体报道情况反映大众传媒对学校的关注度,占35分;个人化、移动化传播成为当前传播的重要力量,因此自媒体提及情况占35分。

    3个一级指标被进一步分解为13个二级指标(见表1)。学校自身传播建设下设学校中文网站建设、英文网站建设、官方微信号、官方微博号4个二级指标,以有和无作为考查标准,有则得满分,无则得零分。媒体报道情况下设国内一级媒体报道量、二级媒体报道量、三级媒体报道量和海外媒体搜索数量4个二级指标,国内数据来自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国内新闻数据自动抓取系统;海外媒体报道数量则以高职院校英文校名为关键词,通过谷歌搜索进行精确搜索。自媒体提及情况下设微博提及数量、评论数、转发数、点赞数和微信提及数量5个二级指标,微信提及数量的数据源自搜狗微信,微博数据源自课题组自建的数据抓取系统。

    课题组的数据搜集时间为201571日至2016631日。课题组对搜集到的数据按照权重进行指数计算,得出各院校的总分。此外,课题组还根据新闻大数据提取分词,对百所院校进行了词频分析,形成了每所院校的词频图和画像。

    总体情况

    传播力差距较大,整体水平待提高

    总体来看,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媒体传播力级差较大,得分最高的为100分,得分最低的仅为15.3分,60分以上的仅29所,多达71所院校的媒体传播力在60分以下,而得分在40分以下的院校有10所,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见表2)。

    根据院校的专业分布,课题组将百所院校分为综合类、艺体类、医药类、文法类、农林类、理工类等6大类。其中理工类占据半壁江山,多达53所,综合类为28所,艺体类只有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平均分最高,为59.3分;医药类院校的平均分最低,为28.5分。

    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分为46.4分,其中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于平均分。最高分为江西省(94.1分),最低分为西藏(17.8分)。就地区而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传播力水平有明显差距。在媒体相对发达的省份,如北京、上海,地区排名并不高,说明这些省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主动传播方面有待加强。

    自身建设

    2/3院校没有英文网站,微信开通多于微博

    在学校自身建设方面,有98所院校开通了中文网站,34所院校开通了英文网站;尚有两所院校未开通中文网站,多达64所院校未开通英文网站,这说明高职院校对国际交流普遍重视不够。

    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使用微信的比例高于微博,开通官方微博的有64所,开通官方微信的有82所。这是因为近两年微信的渗透力、黏合性迅速提升,高度契合了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升传播力的意识和行动的时间。

    媒体报道

    二级媒体关注高于一级三级,海外影响力弱

    据课题组统计,国内媒体一年来对百所示范高职的总报道量为17100次,将国内媒体按三个级别分别赋值,分数排在前三位的院校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见表3)。

    国内一级媒体报道总量为2814次,其中41所院校的报道量高于平均数,有5所院校的一级媒体报道量为0。国内二级媒体报道量共计13427次,其中31所院校的报道量高于平均数,3所院校的报道量低于10次。国内三级媒体的报道量共计859次,其中31所院校的报道量高于平均值,多达17所院校的三级媒体报道量为0。国内二级媒体的报道量是国内一级和三级媒体总报道量的3.7倍。

    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海外媒体搜索量共计26613次,其中29所院校的搜索量高于平均值。海外媒体搜索量最高的三所院校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3720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360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1870次)。海外媒体搜索量的高低,与学校的英文网站建设情况、对外交流情况以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有密切关系。

    自媒体传播

    20%院校集中90%微博传播量,微信活跃度有待提升

    当前,虽然自媒体传播平台众多,但微博广场式、一对多的传播特性,使其在重要的公共性事件中影响力极大。课题组综合微博传播的四个二级指标,计算出高职院校微博传播力TOP10(见表4)。

    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微博提及数量总计14540次,其中30所院校高于平均值,24所院校的微博提及数量低于50次。微博转发数总计3032705次,其中8所院校的转发数高于平均数,30所院校的转发数低于100次。微博评论数总计739249次,其中9所院校的评论数高于平均数,20所院校的转发数低于100次。微博点赞数总计3815323次,其中8所院校的点赞数高于平均值,12所院校的点赞数在100次以下。

    研究发现,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微博传播力差距较大,20%的院校集中了90%的传播量,体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特点。这一差距主要来自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微博管理团队的水平与投入程度等因素。

    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微信提及量为149189次,在82所开通官方微信的院校中,仅有29所院校的微信提及量高于平均值。可以看出,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官方微信活跃度、圈粉能力等方面普遍有待提升。微信提及量最高的3所院校为天津职业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见表5)。

 

 

8、“综合型”这条路高职也能走但不会都走

201791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919日第9版)刊发的《“综合型”这条路高职不能走》一文,作者胡解旺以少数高职院校“不满足于自身原有的相对优势,盲目上马一批自身并不擅长、并非地方急需又缺少竞争力的长线专业,如经济法律、影视艺术类专业,率先成为高职院校中的综合型大学”的行为,警示高职院校不要重蹈普通本科高校覆辙,得出“综合型这条路高职不能走”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值得商榷。

    所谓综合型高职院校,是指专业设置数量较多、专业结构门类较齐全的高职院校。

    从高职发展的历史角度看,综合型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起步时的常态。高职院校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行业办学,行业主管部门将原属行业的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一般是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的专科型高职院校。二是政府办学,一种是由地方政府选择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较好、办学实力雄厚的重点中专学校直接升格为高职院校,这种方式产生的高职院校一般既有专业结构单一型高职院校,也有综合型高职院校;另一种为合并组建,由地方政府统筹,将几所国家级、省市级重点中专强强联合组建新高职,这类新组建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为综合型高职院校。三是社会办学,由民间资本投资举办新型高职院校。这类新建院校,往往开始时专业数量不多、专业门类也不全,是单一型高职,但在后期市场化办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市场供给,专业数量不断增多,专业结构也日趋齐全,有少数后来逐步转变为综合型高职院校。

    从高职发展的现状看,综合型高职院校目前广泛存在且普遍办学很好。截至2016年底,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中,有378所是综合型。在200余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有近30%的高职院校属于综合型,此外还有大量的省市级示范性综合型高职院校。综合型高职院校不仅存在,而且普遍发展很好。

    综合型高职院校的存在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地(市、州)以上城市,都是其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布局、新兴产业的形成是全方位的,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所以,地方政府在布局高职院校时,几乎每个地(市、州)以上城市都会至少布局一所综合型高职院校,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性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时不仅要对接地方支柱产业设置专业,还要兼顾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做到专业的动态调整。

    综合型高职院校的存在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产物。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进步同步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一所高职院校应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怎样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不是自己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想出来的,而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与行业技术进步做出的适时调整与合理的规划安排,它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产物。

    综合型这条路高职虽然能走,但不会都去走。能走,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跟进,不顾办学历史与条件,不顾自身优势与劣势,无视困难与压力去走综合型这条路。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自律,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历经两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各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与方向日益明确,办学理念与思路日益明确,办学行为日益规范,基本清晰了自己在高职教育领域的站位,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是来自教育部与各省教育厅的调控(他律),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启动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则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抓手,抽查复核各高职院校,督落实、保质量、促特色。所以,基于各高职院校的自律和他律,综合型这条路高职虽然能走,但不会都去走。

    在高职创新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该走什么路,该怎么走好自己的路,取决于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条件,取决于学校发展的目标与定位、理念与方法、模式与毅力等。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唯有目标坚定、不畏艰难险阻、奋发进取者才可能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9、克服思维惯性,激发诊改原动力

20171010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②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各职业院校全面启动教学诊改工作。之前,经过两年的试点探索,职业院校对诊改制度的思想共识逐步凝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改革实践成效初显。但是,在试点省份的现场调研中发现,受思维惯性影响,项目管理、运动形式、迎评情结仍不同程度存在于部分院校的诊改工作过程之中,制约了其实际进程与成效。因此,激发诊改的原动力,保证制度建设知行合一,仍是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需要认清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克服项目思维,形成诊改合力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推出了示范校、骨干校等一批项目,推动了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政府支持与院校承诺的动力组成,对项目推进约束力强、对思想禁锢冲击力强,高职院校借势发展,集聚了优质资源,积累了办学经验,同时也习惯了“用项目推改革”的思维方式。然而,现在的诊改,不是项目建设,而是扎根学校的一次理念变革和制度建设,其核心是自主、全面、常态化,其动力源是内生的、全程的、持续的,其成效在短期内难以用显性指标测量。因此,项目化思维方式在推进制度建设中并不可取。

    所谓形成诊改合力,就是对原有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的诊断、继承和改进,使相对分割、孤立的质量管控措施网格化、矢量化,最终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合力。职业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可以从建立一个平台、架构两线监控、实施三级管理、构建四维评议的路径出发。其中,一个平台是基础,通过加强和拓展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平台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决策和评价提供数据参考。两线监控是途径,通过架构质量生成和质量控制两套系统,形成协调配合的两线监控网络,为内部质量问责机制创造“对立面”。例如,在质量生成线上有“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在质量控制线上有“数据平台→教学督导→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三级管理是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学校、教学单位、教研室等三级质量管理机构和标准体系,形成“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质量标准和质量负责人。四维评议体现质量保障的多元主体,包括四类问责机制,如董事会、理事会、工会构成的内部问责,在校生、毕业生构成的用户问责,家长、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构成的外部问责,以及第三方评价组织构成的社会问责。

    避免变成运动,增强诊改持续力

    诊改是高职质量发展的一场革命,强调自发、自主、自适,不是一次质量运动,更不是一场质量宣示。在方案确定过程中,有些院校“跟风走”,省里怎么安排就怎么干,省里没有安排就观望不前,使诊改工作失去了自发性和自主性;还有些学校“随风摆”,等、靠试点校的“成熟方案”“成功经验”,认为试点的肯定是先进的,忽略了工作方案的自适性。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有些学校把诊改看成一场运动,强调发起人和推动者作用,将书记、院长推到制度建设的最前端,造成人治大于法制。诚然,这些运动式的做法可以使诊改快速上马,但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持续发力,就要遵循系统论、“PDCA循环”等理论基础,实现螺旋上升的质量诊断、质量改进、质量提升和质量发展。如何保证诊改制度建设持续发力,又不因为“疲劳效应”影响效率,需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校本实施方案的制定应尊重教育逻辑、产业逻辑,更要结合校情、学情从实际出发,切忌“从众—拿来—挂墙上”。二是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要考虑全局,更要突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并要投入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全员统一认识共同推进。三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学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经历着“制度-机制-能力-文化-行动”多个阶段,需要以基本学制、学年和学期为时间坐标,及时总结问题,更要感知成效,坚定全员质量发展的信念。

    摒除迎评情结,激发诊改内生动力

    诊改制度建设启动后,学界就展开了关于评估和诊改区别的讨论,且在内生性与外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等方面形成了共识。辩证地看,内生动力激发和外部压力传导始终是不可剥离的。高职院校传统评估通过外部压力推动内部改革,这在质量保障的初期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诊断改进、提升质量来支撑外部的评价和问责,将成为职业院校适应“管办评”分离、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学校不可用迎评的方式应付复核,也不应盲目排斥外部评价,而应该把复核、评价的关注点放在检查自己是否具备自主保证的能力上,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内生动力,是职业院校质量发展的源泉。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质量发展的动力组成从外部问责转向内部自愿问责,学校、部门、专业、教师、学生形成“动车组”,教学诊改才能“跑得稳、跑得快”。其中,学校抓文化,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保障和激励,创造制度运行和孕育质量文化的环境;部门抓运行,设计“时时、处处、事事”的质量标准和制度,运行制度形成机制,持之以恒形成能力,支撑学校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专业抓服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教学服务学生发展,课程内容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支撑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支撑岗位需求;教师抓课堂,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立足本职岗位,建立自己的质量标准,使课堂教学支撑教学目标;学生抓动力,要通过提高就业岗位供给质量,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还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灵活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诊改制度不是证明高职质量的权宜之计,其建设过程必将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的。转变项目化思维、改变运动化方式、克服迎评化情结,做实培训使质量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用好平台使质量表征从主观到客观,完善制度使质量体系从零散到系统,形成机制使质量提升变一时为日常,诊改就能形成合力、持续发力。

    (作者系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10、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7919日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收官

历时7个月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今天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闭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胡和平出席颁奖典礼暨闭幕式并讲话。

    陈宝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给本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深切勉励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指导下,本届大赛有热度、有高度、有广度,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是一次非同凡响、继往开来的大赛。

    陈宝生强调,高等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做到“四个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是要将青春梦、创新创业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用创新创业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三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四是要将中国探索与走向国际紧密结合,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

    陈宝生希望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释放青春正能量,争做时代追梦人,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努力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人民、建设美好富强国家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胡和平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大学生回信,是对办好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最大鼓励和鞭策。本届大赛产生了一大批很富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创新成果,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求知精神和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的创新能力,必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陕西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造的创新环境,为各类人才在陕创新创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本届大赛最终产生金奖43名,银奖123名,冠军、亚军和季军分别由浙江大学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LBrain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南京大学分子精准调控的吸波导磁材料及工业解决方案、东南大学全息3D智能炫屏—南京万事屋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获得。

    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正式授牌,部分参赛项目与投资机构现场签约。(记者 柴葳)

来源:http://www.jyb.cn/zgjyb/201709/t20170919_772749.html

 

 

11四川:到2020年建5所国际可比水平高职院校

20170720日来源:川日报

原标题:到2020年 建设5所国际可比水平高职院校

   我省实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近日,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实施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下称《建设计划》),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纳入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到2020年,力争建设5所具有全国一流、国际可比水平,10所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

   产教联盟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计划》20177月启动并组织申报,8-9月组织遴选评审;20172018年进行阶段性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设完成。

   申报院校应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要求综合办学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突出、社会认可度高,有3届以上毕业生且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在四川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项目立项较多(原则上立项项目不少于3类)且推进效果好。

   《建设计划》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具体而言,要大力推进产教联盟,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协同育人,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推进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建立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在教师队伍打造上,《建设计划》提出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大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通过《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建设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四川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品牌,使优质院校具有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办学条件和一流社会服务能力,带动全省高职院校整体提升办学实力,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服务社会

   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

   社会服务是高校职能之一,建设院校要通过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根据《建设计划》,我省将进一步优化全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通过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根据“四大城市群”“五大经济区”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围绕全省“双七双五”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建设院校还要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同时,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技术技能积累。通过发挥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技能创新等优势,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努力带动扩大就业,助推全省脱贫攻坚。

   高校还要积极服务企业需求。为此,建设院校要与国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鼓励院校利用品牌和专业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川学习。同时,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推进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鼓励学校积极开发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http://sc.people.com.cn/n2/2017/0720/c379470-30499819.html

 

 

12、网信办:互联网群主应履行管理责任

201798日来源:新华社

    国家网信办昨日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于108日正式施行。《规定》提出,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履行群组管理责任,即“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对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合理设定群组规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使用者个人信息安全。《规定》还明确,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本平台公众账号发布内容的监测管理,发现有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的,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置措施。(新华社、北京晨报)

 

 

13、寻找双创教育新“脉动”

201787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之灵魂,合作是企业家精神之精华,学习是企业家精神之关键,诚信是企业家精神之基石。”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创新、合作、学习与诚信的企业家精神品质?

    “大学生创业项目还是需要置身商业回报场景中打磨”,这与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去功利化是否矛盾?

    跨越时空之限,最大限度联动各方资源,校企协作成功标志何在?

    日前,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于郑州大学隆重召开,其间,一场别开生面的企业家高峰论坛火力全开,为高校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鲜动力。

企业家之眼看创新创业精神

    “一旦创新成为信仰,一切险阻都将化为坦途。”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生的创造潜能被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客也逐渐被赋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一代。

    为实现大学生创客创意产品化、产品商品化,让其知晓如何进行融资、市场营销及商业模式设置,高校逐渐加大邀企业家进校力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日臻强化。但如何使大学生创客精神更进一步与企业家精神相契合,常规课堂教学似乎还欠缺一股力量。

    大四那年,果断放弃了年薪16万元的日本电装公司提供的工作机会,陈创还是选择了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创业。“实际上,刚考上华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时,也曾想毕业后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找一份好工作。”陈创说。

    但由于父辈多从商,陈创痴迷创业。大二,陈创花了一大笔资金从别人手中接过校内的打印店、水果店及二手书店,然而次年学校就要回收全校所有物业作统一规划。“这是一次血淋淋的投资教训”,好在陈创从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途径,依旧敢于在创业路上继续探险——与友人联合开设了全国首家大学生连锁西餐厅,成立了专注做90后项目投资管理公司——“种子裂变器”,要让最懂90后的90后做90后的投资人。

    “创新创业需要一种忘我精神,勇于风险投入,才可能成功。”郑州大学校友、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以社会企业家过来人的身份,向创业学子建议“要锻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品质”。

    何为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内涵?嵩山资本总裁张涛以自身经验剖析:“大学生创客往往容易求快、求多,但欲速则不达,唯有脚踏实地,专注做好某个领域,或有成功可言。”此外,善于学习是企业家精神动力,执着才是企业家精神本色。

    “创新创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企业家精神高度契合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指出。

    企业梦凝聚中国梦,国之富强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民族企业支撑和共建。对此,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兴成强调,培育具有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及诚信的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是校企合作育人的着力点。

    商场如战场,创业中功成名就有之,默默无闻甚或折戟沉沙更为常见。创新创业本就不以成败论英雄,实现精神引领,树起创新大旗,企业家精神不坐而论道。

    从“无人问津”到项目利好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创业项目“睿航无人船”最初设想是,采用GPS定位技术,巡航在某一水域中,并将水体污染地理位置和污染源实时传送回基站。然而,市场上首家环保无人船研发生产企业早在2010年就已成立。因而他们的项目尽管有技术但无人问津。经过路演分析,点评专家建议该项目向娱乐方向调整——水底拍摄。通过调整,最初的设计方案“面目全非”,但却也因此得出了最接地气和市场化的项目模式。

    “大学生创业项目最大的问题是,有创意而市场小,有了产品却销售难。”任红军一言以蔽之,大学生创业项目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存活,而不能指望“输血”。

    当前,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时代主力军,如何以符合新青年的方式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维国别有深意地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那是我在郑州大学电机系(现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当辅导员期间,每年元旦各个院系都要组织活动,一般都是以传统文艺活动模式为主。但电机系则不走寻常路,在系主任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创作智力电子游戏工具活动,激光枪、电子钓鱼器以及电子篮球等至少几十种创意产品充盈了整个电机系。”杨维国回忆,后来清华大学河南同学会还来租用了这些游戏设备。作品成了商品,学生创造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校创新氛围也空前活跃起来。

    “互联网+”创新创业时代,更多大学生创客是以优秀项目跃出校园,但并非所有创业项目都具有转化或落地价值,其中市场需求及商业价值是评判的一项重要标准。“把学生置身于为社会服务,取得商业回报场景当中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将超出学校单纯教化所生成的行为观念。”杨维国认为。

    更多“云平台”助力校企协同

    “近4个月时间,调动了570余位企业导师,开展了200余场训练营活动,辅导项目约3500个,为全国约2000余所院校提供了项目评审、训练营等公益服务。”随着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序推进,目前进入国赛前的高度预热期——省赛阶段,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此起彼伏,几乎每两天就更换一个省份的高强度工作量,让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简称投盟)理事长王蔚直言,“尽管如此,还是依然无法满足更多高校的需求。”

    设立校企协作平台、引进企业导师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空限制下实现校企资源的最大化对接、突破校企协作运营效率低等瓶颈?

    “‘全球创新创业项目云端路演平台’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能够实现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快速汇集、云端展示和线上撮合的云端路演服务平台。”论坛上,郑州大学教授孙学敏宣布这一由郑大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成果,将以“郑大云创,服务双创”为宗旨,探索郑州大学服务双创的独有模式。跨越时空,创业导师或可不必始终“在路上”。

    而随着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日益深入,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也亟待创新升级。一些服务机构也开始谋求“自造血”,如,投盟秉持公益精神,为高校研发出具有直播、点播及互动等核心功能,能满足多方实时互动、资源共享需求的“IPEI(创智共享平台)智能终端”,旨在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互动服务模式。未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训练营、评审等都能在全国范围实现互联互通交流。

    当各类校企协作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与社会资源联动的有力抓手,其协作内容由广及“实”,如“全球创新创业项目云端路演平台”“IPEI智能终端”上线落地,助力校企协同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才能使创新创业的最后一步落稳脚跟。

    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越来越迸发出巨大能量,如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的“点触云安全系统”项目,使用户通过点击、拖拽等方式在特殊处理过的组合图片中识别特定区域的意义,进而解决了一般人工智能对媒体信息实际意义识别难的问题。目前,在阿里巴巴和创新工场等帮助下,该项目已悄然跃居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安全验证码服务提供商。

    大学生创业成果无限,成果转化还重在校企协同。未来,如何提升校企协作合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效应,校企融合潜力无限。

    来源:http://www.jyb.cn/zgjyb/201708/t20170807_730680.html

 

 

14、教育部: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专职辅导员

20170930 日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原标题:教育部: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专职辅导员)

    中新网930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修订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新修订《规定》强调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规定兼职辅导员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保证高校辅导员人事聘用要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

    该负责人介绍,此次《规定》修订出台,着眼于回应广大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关切,着力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该负责人称,新修订《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丰富和发展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体系,特别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负责人表示,新修订《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身份,指出高校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

同时,新修订《规定》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配备选聘的相关要求,强调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同时规定了兼职辅导员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规定》还强调,要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保证高校辅导员人事聘用要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

    此外,新修订《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培训要求。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要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

    该负责人还表示,新修订《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通道。《规定》对制定辅导员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实现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高校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要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要注重考查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的方向,要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

 

 

15、教师对讲台要有敬畏意识

来源:《红旗文稿》2017年第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敬畏讲台。敬畏讲台,就是敬畏职责。“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把教室当成自己的“私人文化作坊”;敬畏讲台,就是敬畏人才。教师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在你的教鞭下可能出牛顿,出爱因斯坦,出屠呦呦,人才培养容不得有丝毫懈怠和偶然疏忽;敬畏讲台,就是敬畏科学。教师只有敬畏科学、淡泊名利、遵从真理,才能培养出学生以超然的态度献身真理的科学精神;敬畏讲台,说到底是敬畏教学。教学绝不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信道,而是师生亲切交流的场所,是知识输出和能力提升的综合互动。对讲台留存敬畏,教师才能从内心有了育人的分量和担当。(何畏,红旗文稿)

 

 

16、大学生创业比例平稳上升

2017915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五年来,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平稳上升。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从2012届的1.2%2.9%上升至2016届的2.1%3.9%。超过七成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选择留守在家乡省份创业,而教育、零售等则是他们创业的主要领域。从创业存活率来看,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2%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这意味着,超过一半在毕业就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过程坚持不过三年。调查显示,缺少资金是最可能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因素,紧随其后的是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推广困难。(中国新闻网)

 

 

17、如何看待境外技能实习

2017516日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本技能实习生制度是在外国人研修制度基础上修改形成的,名义上是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实际是为了解决日本少子老龄化背景下低端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不少日本实习机构利用制度漏洞侵犯外国实习生人权,虽然进行过多次修改,但问题仍然不断,曾被美国在一份报告中点名批评。从这项制度实施开始,我国赴日技能实习生一直占在日技能实习生的大多数,因而也是这项制度被爆出侵权问题的主要受害者。在我国赴日技能实习生中,不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也有一定数量的职业院校学生。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紧锣密鼓开展的当下,职业院校赴日技能实习生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技能实习的价值

    境外技能实习,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国际理解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如今,成为国际性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目标,有助于增强技能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国际性技能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与国际交流能力,在国内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参加相关教育活动虽可部分实现,但其效果远不如直接在境外进行技能实习来得快、来得好。

境外技能实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日本很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世界领先,在日本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实习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深入学习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

    境外技能实习,增强了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外的影响力。赴日技能实习是我国职业院校与日本同类院校、企业开展的一项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活动。在赴日技能实习活动中,学生的初始水平是我国职业教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加分”,有助于加强日本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认识。通过一批批赴日技能实习生,日本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在日本的影响力也逐渐形成。

    境外技能实习,促进了中日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赴日不同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技能实习的职业院校学生,就像我国职业院校派出的一个个“使者”,以自己优秀的表现赢得日本职教界人士对中国职教的尊重和兴趣,促进了国内派出院校和日本接收院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并扩展到中日其他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

    学生应具备的条件

    赴日技能实习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日语水平。只有在日语学习与训练方面做出更充分的准备,具备较高的日语水平,才能与日本人进行基本交流与沟通,解决生活、实习中的各种常见问题,顺利完成技能实习各项活动。

    赴日技能实习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赴日技能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给学生“镀”上一层异域经历之“金”。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适应在日本的生活与实习。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日本的法律法规、风俗、社会状况等有一定的了解,能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第二,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受得了孤独、寂寞,承受得住一定的压力和打击;第三,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寻找必要的帮助。

赴日技能实习学生,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赴日技能实习是一项具有明确目标的专业实践活动,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可以为实习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有了这样的起点,赴日实习学生可以深入相关院校、企业学习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而不是花大量时间来学习那些在国内就可以学到的东西。

    对实习工作的启示

    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相关院校应完善保障体系,防止侵权问题发生:第一,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赴境外实习学生和国内外相关职业院校、企业的权益提供保障;第二,政府应与实习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及时、妥善解决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相关职业院校应加强赴境外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让实习活动更加规范,为学生提供坚强的后盾,增强学生实习的效果。

要加强外语训练。一是加强外语训练的针对性,增加学生对实习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风俗、社会状况,以及实习有关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二是加强专业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三是提高外语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到了国外不仅能够看书刊、电视,填写基本的材料,还能熟练与人交流。

    要增强适应能力。境外技能实习是一个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好机会,但在一个与国内迥异的陌生环境里,生活与学习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需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顺利应对。因此,职业院校应对拟赴境外实习的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测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

    要夯实专业基础。职业院校学生赴境外实习,主要目的不应该是学外语、看风景,而是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在境外实习学生的选拔中,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应成为重要判断标准。在境外实习之前的国内培训中,也应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强化。

(作者何应林,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18、破解制造业瓶颈:“精准培养”技工人才

2017831日来源:《光明日报》

    有效培养技工人才,是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技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革新。

    技工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转型升级

    培养方向偏离市场需求。据测算,我国高级技工占产业工人比例仅为5%左右,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技工人才短缺现象愈加凸显。同时,现有技工人才队伍在结构上呈现出“三多三少、一稀缺”特征,即低级多、高级少,大龄多、青年少,单一技能多、复合技能少,新兴产业技工严重缺乏。上述结构性矛盾,反映了当前技工人才培养模式尚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供需矛盾短期难以解决。根据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现阶段技工人才总缺口高达3000万。《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显示,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国技工院校2545所,技师学院434所,年招生数量121万人,高级工班以上在校生比例34.2%。上述数据显示:未来市场技工人才供需缺口可能还会继续扩大。

    培养资源缺乏有效协同。近十年来,在全国中等职业院校进行规模性撤销或合并过程中,包括类似粮食学校、纺织技校、煤矿技校、机电技校、食品学校等凸显行业特色的中职院校呈现办学弱化趋势甚或完全退出。同时,校企培养资源有效协同不足,双方需求无法有效对接。此外,政府扶持性项目过于宽泛和分散,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当前,技工人才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训学习、薪酬和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仍广泛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歧视性政策。同时,职业院校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招生改革、财政补助、就业扶持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技工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方向是精准化

    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精准化培养凸显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即重点突出、发力精准、标准明确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快速变化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对专业化技工人才的需求。政府通过科学谋划和有效的政策行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引导形成社会共识,激发校企互促共赢的动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我国技工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的构建目标,完全可为之。

    实现技工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定位。精准化定位的关键,在于确立基于社会需求和院校培养资源相结合的动态定位逻辑。社会需求是确立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培养资源是实现目标定位的保障条件。在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短期的静态供求匹配,还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前瞻性,力争发挥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效应。为此,应以长期战略需求为核心着眼点,结合我国技工教育资源禀赋,构建动态、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能力与动态化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即不仅要培养出更多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还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工业智能化、互联网产业化、3D打印等新科技革命前沿的高等技工人才。

    推动技工人才培养资源的精准化整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全面整合、聚集和优化我国现有教育资源,构建“政府指导、院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技工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着力凸显人才培养的技能特色、品牌特色和行业特色,实现政府、学校、企业“三重螺旋”的协同培养效应。在此过程中,政府应从顶层战略设计层面出发,积极发挥行政力量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以推动职业院校培养模式革新、拓宽招生生源渠道、打通校企合作制约屏障、建立公共实训平台等工作为重点,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政府政策能落地、院校办学有特色、企业育人乐担当”的技工人才培养新格局。

    健全技工人才培养的系统化配套政策。我们需要加大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政策宣传力度,创造适应技工人才发展需要的良性社会文化环境,还可以设立政府导向资金,并同时采取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配套措施,鼓励大企业兴办技校,支持中小企业接受技工培训任务。在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能认可、行业能推广”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和使用新模式的过程中,打通一线技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确保优秀技工人才在学历提升、岗位流动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

(作者:刘福成,系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孟祥光,系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19、志愿服务条例121日起施行

201797日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国务院近日公布《志愿服务条例》,自2017121日起施行。《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根据《条例》,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不得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条例》同时规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新华社)

 

 

20、“互联网+课程”要做到三个融合

20171010来源:中国教育报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无论业界还是政府都提出了“互联网+”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途径。就教育而言,“互联网+”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成效,而且可以带来教育理念、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就有了从“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职业教育”,再到“互联网+学校(校园)”“互联网+专业”“互联网+课程”等。具体到“互联网+课程”方面,笔者以为,又可以细分为“互联网+课程教学”“互联网+课程内容”和“互联网+课程分析”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互联网+课程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互联网+课程教学”方面,重点是强调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教学应用,比如慕课、微课、VRAR、虚拟与模拟仿真、3D打印、游戏化、移动学习云平台、网上学习社区、码书、云教材以及互联网学习工具等。

    因此,可以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O2O、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开展游戏化学习,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化,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即时、及时的反馈和全程、全天候的互动交流与指导;开展虚拟与模拟仿真实训、运用3D打印、VRAR等,大大提升实训效率和减少资源投入与浪费;实现对学习进程的记录和形成性过程的考核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精准的记录,便于其后续的学习,也减轻了教师进行形成性过程考核评价的工作量,同时还提高了考核评价的真实性与质量。这样就实现了开放式的学习、跨界融合的学习、连接一切的学习、合作协同的学习,以及体验式的学习、行动的学习、自我建构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互联网+课程内容”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互联网+课程内容”方面,首先是重点强调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和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紧密结合。因为,现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运营、服务和管理的工作,已经或即将全面地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进行。所以,我们必须逐步淘汰以传统的生产方式、建设方式、运营方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为内容的教学,训练学生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完成生产、建设、运营、服务和管理工作任务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在自己课程的教学中,突出互联网思维的训练与养成。互联网思维方式即带有互联网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新型思维方式的实质是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关联式思维、包纳式思维、生成式思维、溯源式思维、托付式思维、独立式思维、分享式思维、淘金式思维、求变式思维、有限式思维等。

    再其次,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特征把握与运用。比如:免费羊毛出在猪身上、专一、流量、极致、体验、快速迭代等,以及“互联网+”的属性如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平台、连接一切等在本课程内容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训练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和规则,以适应“互联网+”的环境与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在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要突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的新特点。例如,边际成本的概念对于数字产品或网上服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共享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导致对资源稀缺性的新认识;管理幅度与层级关系的调整与变化;联系与沟通的模式和手段的变化;组织方式的变革、控制手段的改变等。

    “互联网+课程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云平台的运用,以及课堂教学数据的积累与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教师可以随时对课堂教学的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和发现教与学、学与教各个方面的相关关系,再结合教师的经验,就可以分析出因果关系,从而不仅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进行中就不断改善教和学的质量。

    此外,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科学地发现自己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学习环境建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同时,学生也可以即时地了解自己学习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调整与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第一个融合和第三个融合,教师们正在逐步主动和积极地进行,但是对第二个融合的关注则远远不够。第一个融合和第三个融合是手段层面的“互联网+”,而第二个融合才是“互联网+课程”的最本质的内涵,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与实施时的高度关注,要与时俱进。

    (作者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1、大数据精准识别“隐性贫困”

201710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学校食堂吃完午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二学生晓晨没有像往常一样匆匆赶回宿舍,她来到校内水果店,买了几个苹果,然后到校园超市“很奢侈”地买了一盒牛奶,这些是她备考学习的“加餐”。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晓晨的生活与在家乡相比有了很大改善,而这笔改善的经费是她的学校中国科大“悄悄地”发放给她的。十余年来,该校借力“大数据”,在贫困生资助育人过程中,打出科技牌。通过精准识别、隐性资助、人性化关怀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资助育人暖心路线。

    大数据为精准资助增添“人情味”

    不久前,一位中国科大校友的网络发帖温暖了很多人。2004年入学的李海涛(化名),家庭经济状况出现问题,为节省开支,他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小心翼翼,一日三餐基本都在价钱较为便宜的食堂解决,“早餐两根油条一杯豆浆,午餐和晚餐都打半份菜。每天在食堂的花费不超过六元钱”。

    2005年初,李海涛收到学校的一封邮件,通知他带着一卡通去领取生活补助。可是他并未将自己的经济状况告知外人,他也不在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里,学校是如何知道他的经济状况,并且给予“精准补助”的呢?

    原来,早在2004年,中国科大就启动了一项针对本科生的“生活援助计划”。学工部门通过一套系统(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利用一套算法,同时比对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来实现“精准助困”。

    中国科大学工部门在调查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时偶然发现,有些学生在食堂就餐次数多,然而消费额度却非常低。其中有一名女生,一个月在食堂就餐88次,却消费不到100元,可她并不在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数据库内。

    学工部门经过调查后得知,这名女生家境十分困难。她之所以没有被学校认定为经济困难,一是她本人不好意思说出来,二是她认为学校还有经济更困难的学生需要资助。

    于是,学校希望通过对学生消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加精准地定位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给予他们快速直接的帮助。2004年,中国科大学生工作部和网络中心共同开发出一套独特的算法,通过对学校一卡通电子消费数据的分析,从中筛选出消费水平特别低的学生,给予及时资助。

    “隐形资助”呵护受助生自尊

    中国科大通过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统计每月学生消费数据平均线,并通过算法设置每月消费预警线,对低于预警线的学生,核实他的情况后,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160元生活补助,每月有300余名学生受助。这项措施被称为“生活援助计划”,也被媒体形象地称为“隐形资助”。从20049月至20175月,此项计划补助超过4万人次,金额超过600万元。

    “学校通过资助后的消费数据跟踪发现,受到资助的学生,在随后几个月中的校内整体消费水平有所提升,虽然食堂的消费习惯变化不大,但是商店超市消费额度明显提升。”中国科大学工部副部长李峰说。

    针对近年来不断被媒体披露的“贫困生造假”和“贫困生比穷”现象,甄别“真假贫困生”同时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成了一道难题,如何让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精准助困”?中国科大通过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轻松解决了这一难题。李峰表示:“学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能够及时帮助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准’‘快’。”

    吹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暴露隐私”的雾霾,在“精准助困”的背后,是人性化育人理念的延伸。

    几乎每年,各地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制定,都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论是“指标法”,学生轮流上台PK“比惨法”,还是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都不够科学。最重要的是,在这些评定过程中“暴露隐私”的不合理方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相较于此,中国科大的人性化资助受到了多方支持和赞誉。目前,已有多家国内高校到中国科大“取经”,学习这一人性化做法。就在今年731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要学习借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隐形资助”的经验,理解学生的难处,尊重学生的隐私,把学生资助做出温度,做得暖心。

    “其实数据分析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所以算法一直在不断优化。”李峰介绍说,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或部分学生在校外吃饭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卡通数据统计中低于预警线的学生并不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

    学校不断改进数据分析方法,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情况核实,利用网络对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综合各院系师生平时掌握的学生生活情况,建立随时可动态更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而这些认定过程都是“无声”的,能做到“精准助困”却不打扰学生和身边的人,是用科学的方法实现人文关怀。

    “规定动作”之外更需暖心行动

    有媒体评论,“中国科大的‘隐性资助’模式堪称一股清流,既保障了公平与效率,也还原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应有的人文关怀内涵”。

    “互联网技术只是手段,人性化育人才是目的”,李峰介绍,在中国科大,“规定动作”之外的暖心做法还有很多。

    小李是中国科大二的学生,今年,他的家庭突遭变故,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父亲突发疾病去世,母亲没有工作,家庭经济一时陷入困顿,他在学校食堂的消费额度也锐减。班主任老师和学校的每月数据分析都发现这个情况,班主任帮助他向学校申请补助,一周内,他就收到了学校的补助2000元,解了燃眉之急。这得益于一项被称为“临时困难补助”的资助政策。

    “目前我们已将小李加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根据他一卡通的消费数据,当月我们也给予了他‘隐性资助’,”李峰介绍,“‘生活援助计划’和‘临时困难补助’都是由学校自筹资金来完成,时间上的灵活性比较大,可以弥补助学金申请和发放间的时间差,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给予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让他们安心向学。”

    经济资助只是一时的,怎样帮助学生成长,建立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是中国科大学工部门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有分析指出,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于学校给予的无偿补助,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无须承担任何义务,在思想上走入了误区。

    为此,中国科大以受助学生为基础成立了四个爱心社团:唐仲英爱心社、精进社、自强社和校友爱心社。如今这四个爱心社团共有社员600余人,年举办活动约150场,通过不同的形式,面向科技馆、社区、医院等进行科普及助残等志愿服务。“学校的资助很暖心,解决了我的困难,爱心社团让我学会自助、助人,今后我会将爱心传递下去,温暖更多的人。”贫困生晓晨如是说。(通讯员刘爱华)

 

 

22、《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显示:严肃阅读回归

201798来源: 中国网

    1823岁的青年对经典名著这样的严肃读物还有阅读兴趣吗?近日,全国首份《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发布,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依旧对严肃阅读保有强烈的兴趣,并且,随着群体的细分,严肃阅读的书籍也越来越个性化,呈现出多元的形态。

    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内容载体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进行阅读,碎片化阅读也越来越普遍,有观点认为读经典看名著这样的严肃阅读似乎越来越少了,于是生出对电子化、碎片化阅读的隐忧。针对这个问题,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青年学生大数据实验室联合今日头条,以目前市面上最热门的1000余册书籍为样本,依托国内领先的资讯客户端今日头条的海量用户每天数以百亿次级的阅读行为产生的数据,对青年阅读的大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共同发布了全国首份《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

    严肃内容阅读连续6个季度持续增长

    严肃阅读是相对于通俗与浅层次的消遣阅读而言的,一般来说,流行的网络文学(多以玄幻小说、都市言情为主)、心灵鸡汤等通俗读物,且缺乏思想深度的书籍。报告认为,由于内容的载体发生变化,不应以在电子设备上阅读与否来区分阅读是否严肃,而始终应该聚焦于内容之上。经典、名著、对人的思想形成有启发性的深度内容是严肃的,而流行的通俗的读物则不属于严肃阅读之列。

    报告数据显示,从2016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二季度,严肃内容的消费时长持续保持增长,每天,青年人群通过今日头条,在严肃内容相关的阅读上花费的总时长超过28年。严肃阅读不仅没有遗失,反而在不断的深入。

    严肃阅读也越来越个性化

    艺术青年更关注喜剧人物与旅游,科技青年更关注数码与教育,文学青年更关注娱乐与国际……报告对不同兴趣群体的青年的阅读兴趣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随着人们兴趣的多样化,严肃阅读也越来越个性化。群体的多样性的、细分的阅读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报告根据关注点的差异将青年群体分为了十类,如:艺术青年、科技青年、文学青年、哲学等,同时,对上千册热门书籍进行详细的分类,类别数量达70类,同时还将上千个兴趣标签与之相关联,得出了十大青年阅读兴趣交叉点,首次揭露出不同群体青年之间的兴趣差异。报告最后还综合大数据为青年们推荐了20本好书。

    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是个性化的,严肃阅读并没有就此式微,反而也同样以个性化的形态出现。

 

 

23、高校"爆款"性教育课5秒被抢光

2017930

    近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一堂名为《性健康和性文明》的选修课,5秒钟就被抢光。26日晚,该课如期开课,两位老师从人体结构和基本的性知识开始讲解,随后,请来的嘉宾还讲述了自己同艾滋病病魔作斗争的经历。有学生表示,“很多问题我问父母会觉得尴尬,但在课堂上大家都在讨论,问起来毫无压力。”开这门课的郭老师说,学生其实很想知道更多关于身体的秘密和性知识,但又羞于启齿。她开这门课,想让学生正确客观看待性知识,为今后人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奠定基础。(人民网)

 

上一条:2018年第1期(总第45期)
下一条:2017年第2期(总第43期)

关闭

版权所有©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6284号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电话:0832-2560122

访问次数: